莊子素解 第一章 庚桑楚
1.歲計有余
【原文】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,偏得老聃之道,以此居畏壘之山。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,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。擁仲之與居,鞅掌之為使。居三年,畏壘大壤。畏壘之民相與言曰:“庚桑子之始來,吾灑然異之。今吾日計之而不足,歲計之而有余。庶幾其圣人乎!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,社而稷之乎?”
【解釋】老子有個弟子,名字叫庚桑楚。這位弟子非常了得,偏偏得到老子的真傳。由于得道了,懷此道居住在畏壘山上。在古代弟子拜師,極其敬重師父,任其勞役和驅使。
對于那些喜歡炫耀智巧、似乎明察秋毫(畫然),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奴仆,庚桑楚就讓他們都遠離自己。
對于那些喜歡刻意標榜(挈然)仁義的侍女和奴婢,庚桑楚也讓她們遠離自己。
只留下了憨厚老實(擁仲)的奴仆和他住在一起,不修飾儀容(鞅掌)的侍女和奴婢供他使喚。
居住了三年,畏壘山一帶獲得了大豐收(大壤)。
畏壘山一帶的百姓相互傳話,說道:“庚桑子剛來這里的時候,我們對他的所作所為都感到很驚異。把有智巧的所謂的聰明人都遣散了,唯獨留下了憨厚老實的?!睂τ谄髽I管理而言,是不是也很有啟發呢?
百姓還說道:“雖然我們每日計算有所不足,可是一整年計算卻有富余?!彪m然不能給百姓帶來小利,可是卻能帶來大利益。我們投資股票的時候能否如此呢?這里蘊含著股票投資的密碼。
百姓還說道:“庚桑子簡直就是大圣人了!我們為何不為他設置神位而歌頌他的德政,把他當作土地神(社)和谷神(稷)來敬奉呢?”
2.天道已行
【原文】庚桑子聞之,南面而不釋然。弟子異之。庚桑子曰:“弟子何異于予?夫春氣發而百草生,正得秋而萬寶成。夫春與秋,豈無得而然哉?天道已行矣。吾聞至人,尸居環堵之室,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。今以畏壘之細民,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,我其杓之人邪?吾是以不釋于老聃之言?!?/span>
【解釋】庚桑子聽聞了,面向南方而并不感到快樂。弟子們覺得很奇怪,按理說聽到百姓的稱頌,應該很高興才是。
庚桑子說道:“弟子們為何會感到奇怪呢?春生夏長秋收冬藏,春氣發生而百草生長,正值秋天的時候,萬物的果實自然長成?!?/span>
庚桑子又說道:“春和秋,豈能沒有半點功德呢?這是天道自然運行的結果?!?/span>
庚桑子又說道:“我聽聞至德的圣人,如同死尸一樣寂寞,呆在一丈見方的室內;而普通百姓就不同了,任性放肆,不知道以什么為依歸?!币欢聣橐徽蓪?,四面都是一丈寬,就是環堵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現在畏壘山的百姓(細民),私下議論紛紛的樣子(竊竊焉),他們居然想把我當做賢德的圣人一樣,供奉起來?!辟藓投故羌漓胨玫钠骶?,代指供奉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我難道能夠作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嗎?”人之杓,人的標準和榜樣。一勺子有多少,這是有一定標準的?!兜赖陆洝分兄v,不尚賢,使民不爭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師父老子曾經教誨過我一些話,我有所違背了,所以不能釋然?!薄兜赖陆洝分兄v,功成而弗居。
3.千世之后
【原文】弟子曰:“不然。夫尋常之溝,巨魚無所還其體,而鯢為之制;步仞之丘陵,巨獸無所隱其軀,而蘗狐為之祥。且夫尊賢授能,先善與利,自古堯舜以然,而況畏壘之民乎!夫子亦聽矣!”庚桑子曰:“小子來!夫函車之獸,介而離山,則不免于網罟之患;吞舟之魚,碭而失水,則蟻能苦之。故鳥獸不厭高,魚鱉不厭深。夫全其形生之人,藏其身也,不厭深眇而已矣。且夫二子者,又何足以稱揚哉!是其于辯也,將妄鑿垣墻而殖蓬蒿也。簡發而櫛,數米而炊,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!舉賢則民相軋,任知則民相盜。之數物者,不足以厚民。民之于利甚勤,子有殺父,臣有殺君,正晝為盜,日中穴阫。吾語女,大亂之本,必生于堯舜之間,其末存乎千世之后。千世之后,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!”
【解釋】弟子聽了就說道:“先生就不要過謙了。尋常(八尺為尋,兩尋為常)那樣的小水溝,大魚無法回旋身體,而泥鰍(鯢)卻能在里面曲折回旋?!?/span>
弟子又說道:“矮小的丘陵,大的野獸無處隱藏其身軀,而妖狐(蘗狐)卻以為是好地方?!绷邽椴?;七尺為仞。
弟子又說道:“尊重賢德的人,授權于賢能的人,把利祿優先給予善人。自古以來,堯舜的時候都是如此,而更何況是畏壘山的百姓呢!先生就聽任百姓吧!”
庚桑子聽了,就說道:“小子你過來!嘴巴大到足以吞掉(函,通含)一輛車的野獸,如果獨自(介)離開大山,則未免遭受羅網(網罟)的禍患?!闭^,虎落平陽被犬欺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嘴巴大到足以把一條船給吞下去的大魚,如果流蕩(碭)而失去水了,水變干涸了,則螞蟻也能夠讓它受苦了?!薄兜赖陆洝分兄v,魚不可脫于淵,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所以說,鳥獸不會厭惡山高,魚鱉不會厭惡水深?!?/span>
庚桑子又說道:“對于保全形體和本性的真人,為了藏匿自身,是不會厭惡深遠的?!比绻S便被百姓推上神壇,就可能會遭遇危險了,藏得不夠深了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你所說的堯舜,又有什么值得贊揚的呢!”
庚桑子又說道:“像堯舜那樣明辨是非、善惡和賢愚,就好像是胡亂地鑿壞垣墻,而種植蓬蒿草那樣愚蠢?!比绻匈t,百姓就會爭賢德的美名。正所謂,水至清則無魚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像堯舜那樣,就好像是挑選頭發(簡發)而梳理(櫛)。頭發那么多如何能夠挑選得過來,哪幾根該梳理,哪幾根不該梳理。就好像數米粒而煮飯,今天幾個人吃飯,要煮多少粒米。如此斤斤計較的樣子,又如何能夠濟世呢!”有企業管理經驗的人可以反思一下西方的績效考核制度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如果推舉賢德,則百姓互相傾軋。百姓都想爭賢德的美名,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。任用智巧的人,則百姓就會相互偽詐?!?/span>
庚桑子又說道:“此數種東西,也就是說堯舜所推舉的東西,如此治國不足以使得百姓歸于仁厚?!?/span>
庚桑子又說道:“百姓對于私利是十分勤快而用心的。為了私利甚至會不擇手段做出一些令人發指的事情。兒子有殺父親的,臣下有殺君主的,大白天當盜賊的,正晌午挖墻打洞(穴阫)的?!睂τ谫t德的美名,百姓也是如此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我告訴你,天下大亂的根源,必然產生于堯舜時代,它所造成的流弊將會留存到千世之后?!崩献拥牡靡忾T生能夠預測幾千年以后的事情,老子更加不得了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千世之后,人與人互相傾軋的情況會更加的嚴重,甚至會出現人吃人的事情??!”
4.雞性無南北
【原文】南榮趎蹴然正坐曰:“若趎之年者已長矣,將惡乎托業以及此言邪?”庚桑子曰:“全汝形,抱汝生,無使汝思慮營營。若此三年,則可以及此言矣?!蹦蠘s趎曰:“目之與形,吾不知其異也,而盲者不能自見;耳之與形,吾不知其異也,而聾者不能自聞;心之與形,吾不知其異也,而狂者不能自得。形之與形亦辟矣,而物或間之邪?欲相求而不能相得?今謂趎曰:‘全汝形,抱汝生,勿使汝思慮營營?!n勉聞道達耳矣!”庚桑子曰:“辭盡矣。曰奔蜂不能化藿蠋,越雞不能伏鵠卵,魯雞固能矣。雞之與雞,其德非不同也。有能與不能者,其才固有巨小也。今吾才小,不足以化子,子胡不南見老子?”
【解釋】南榮趎是庚桑子的弟子。南榮趎似乎很驚恐的樣子,端坐在那里,對自己老師說道:“像南榮趎我這么大歲數的人,如何學習才能夠見道呢?才能夠明白你所說的話呢?”
庚桑子回答道:“保全你的形體,不要因為追求名利而受傷害;抱一守中,保持本性;再就是不要使得你思慮過多而勞累?!鼻f子前面有講,要無思無慮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按照這么做,堅持三年時間,則就可以明白此言了,也就是得道了?!?/span>
南榮趎聽了說道:“盲人和正常人的眼睛,在外形上我看不出有什么差異,但是盲人卻不能看見東西?!辈荒芸匆娮约旱谋拘?,如此是真正的盲人。
南榮趎又說道:“聾人和正常人的耳朵,在外形上我看不出有什么差異,但是聾人卻不能聽見東西?!辈荒茏月?,不能聽見自己的心聲,如此是真正的聾人。
南榮趎又說道:“狂人和正常人的心,在外形上我看不出有什么差異,而狂人不能陰陽平衡,所以失常了?!敝嗅t有治療癲狂的豐富經驗。
南榮趎又說道:“我的形體和你的形體并無什么不同,難道是有什么外物間隔其間嗎?想要求得與你的溝通,卻不能得到此言的真諦?”問得很好,正是物欲的間隔和堵塞,把溝通的渠道給堵住了。得道的真人是暢通無阻的,只是世人的本心被物欲所遮蔽罷了。如果沒有物欲間隔,就是無間道。
南榮趎又說道:“現在你對我說:‘保全你的形體,抱一守中保全你的本性,不要思慮過多而勞累?!蠘s趎我雖然勤勉地聞道,然而只能達到耳朵這里罷了!”
庚桑子聽了,就說道:“我的話都說完了,實際上并沒有什么秘密隱瞞你?!惫攀ハ荣t慈悲世人,已經把修行的秘密全部都留給子孫后代,只是世人無法去理解公開的秘密罷了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土蜂(奔蜂)不能孵化出豆葉中的大青蟲(藿蠋)。越雞(越地產的雞,形體較?。┎荒芊趸鎏禊Z蛋(鵠卵)。魯地的大雞就可以孵化出天鵝蛋那么大的雞蛋了?!?/span>
庚桑子又說道:“魯地的雞和越地的雞,一個是南方的雞,一個是北方的雞,雞的本來德性并非沒有什么不同?!濒數赜幸恢淮箅u孔子,可以孵化天鵝蛋。六祖曾經說過,人有南北,佛性并無南北。地方有南北,雞性并無南北。今年是雞年,可以寫關于雞的一篇序言,格雞致知,雄雞報曉中土大道歸來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雞的德性雖然沒有什么不同,但是有能和不能的區別。才能有巨大和渺小的區別?!泵總€人本有的德性都相同,只是有些被物欲遮蔽多一些,有些少一些罷了。遮蔽少的良知良能就多一些,相反的良知良能就會少一些。
庚桑子又說道:“而今我的才能比較小,不足以教化你,不足以引領你入道。你為何不南下去拜見老子呢?”庚桑子把自己的老師老子比喻成天鵝了。
5.反汝性情
【原文】南榮趎贏糧,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。老子曰:“子自楚之所來乎?”南榮趎曰:“唯”。老子曰:“子何與人偕來之眾也?”南榮趎懼然顧其后。老子曰:“子不知吾所謂乎?”南榮趎俯而慚,仰而嘆曰:“今者吾忘吾答,因失吾問?!崩献釉唬骸昂沃^也?”南榮趎曰:“不知乎?人謂我朱愚。知乎?反愁我軀。不仁則害人,仁則反愁我身;不義則傷彼,義則反愁我己。我安逃此而可?此三言者,趎之所患也,愿因楚而問之?!崩献釉唬骸跋蛭嵋娙裘冀拗g,吾因以得汝矣,今汝又言而信之。若規規然若喪父母,揭竿而求諸海也。女亡人哉,惘惘乎!汝欲反汝情性而無由入,可憐哉!”
【解釋】南榮趎聽庚桑子如此說,就擔(贏)著糧食,走了七日七夜,終于到了老子的住所。古人多么尊師重道,不管路途多么遙遠,都親往求見。
老子問道:“你是從庚桑楚的住所那里來的嗎?”南榮趎回答道:“是的”。老子又問道:“那你為何和這么多人一起過來找我呢?”南榮趎聽了以后,驚恐地趕緊回頭看看。老子又問道:“你不知道我所說的是啥意思嗎?”南榮趎低著頭,感到很慚愧的樣子。突然抬起頭而嘆息道:“現在我忘記怎么樣回答你,也忘記要問你的問題了?!?/span>
老子又問道:“此話怎講呢?”
南榮趎回答道:“如果不用智巧吧?別人就會說我很愚鈍。如果用智巧吧?反而會給我身軀帶來愁苦?!敝?,通銖,在楚國表示鈍。
南榮趎又說道:“如果不仁德,則會傷害別人。如果刻意仁德,則反而會使得身心愁苦?!?/span>
南榮趎又說道:“如果不講道義,則會傷害別人。如果講道義,則會使我身心愁苦?!?/span>
南榮趎又說道:“我要如何才能避免此種糾結的情況呢?此三句話所問,正是我所思慮不得解的,正是我的憂慮。但愿憑著庚桑楚的引薦,您能慈悲回答我?!?/span>
老子回答道:“剛才我看到你的眉宇之間有憂色,我就知曉你的心思了,現在你又問三句話而更加驗證了我的想法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你茫然若失的樣子(規規然),就好像是喪失父母了。你茫然不知所措,就好像是舉著竹竿到茫茫的大海中去尋求依歸之所。如何能夠找得到呢?”
老子又說道:“你喪失作為人的本來性情了,多么無知?。ㄣ?,無知的樣子)!”人的自性本心就是每個人的家,我們離家走得太遠了,太可憐了,如同迷途的羔羊。
老子又說道:“你想要返回本來的性情,而卻不知道如何走入自性本心的家園,真是可憐??!”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曾經說過,雞狗尚且知道要回家,更何況是人呢!老子所言,處處指歸,足見圣人的慈悲胸懷。
6.洗滌內心
【原文】南榮趎請入就舍,召其所好,去其所惡,十日自愁,復見老子。老子曰:“汝自灑濯,熟哉郁郁乎!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。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,將內揵;內韄者不可繆而捉,將外揵。外內韄者,道德不能持,而況放道而行者乎!”
【解釋】南榮趎請求老子讓自己住進學舍。由此可見當時老子還是有好些弟子跟著學習。南榮趎在老子的學舍呆了十天,經過冥思苦想,反省自己。去除惡的,不好的東西;感召好的東西,留下善的東西。十天后,還是沒有悟道,顯得十分地愁苦,他又再去拜見老子。
老子問道:“你自己洗滌(灑濯)內心,為何還郁郁寡歡,感到不快樂呢!”
老子又說道:“然而我看你的心中還有惡的東西津津如流水一般流出?!崩献涌吹剿€沒有洗滌干凈內心。
老子又說道:“外在的萬事萬物不可勝數,極其繁雜而紛亂,擋也擋不住,無法捉摸控制。束縛得你很難受,就干脆把內心關閉起來,強行把外物排除在外?!蓖忭_者,外來的束縛。內揵,把內心關閉起來。
老子又說道:“內在的心事纏繞(繆),紛紛擾擾,不可捉摸,不可控制,所以你就想著要把這些心事通通往外趕出去(外揵)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外來的煩惱阻擋不??;內在的煩惱驅逐不出去。如果刻意如此做,即使是得道的人都不能做到,更何況是學道而還沒有得道的人呢!”心性有個奇怪的特點,只能是順著來,不能刻意為之。心性如同牛脾氣,不能按著牛喝水,??诳首匀粫人?。對于有失眠體驗的人,也許體驗很深刻。如果越是想睡著,越睡著;越不想睡,就越容易睡。
7.衛生之經
【原文】南榮趎曰:“里人有病,里人問之,病者能言其病,然其病病者猶未病也。若趎之聞大道,譬猶飲藥以加病也,趎愿聞衛生之經而已矣?!崩献釉唬骸靶l生之經,能抱一乎?能勿失乎?能無卜筮而知吉兇乎?能止乎?能已乎?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?能翛然乎?能侗然乎?能兒子乎?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,和之至也;終日握而手不掜,共其德也;終日視而目不瞚,偏不在外也。行不知所之,據不知所為,與物委蛇而同其波。是衛生之經已?!?/span>
【解釋】南榮趎聽了就說道:“鄉里的人有病,鄉里人問他,生病的人能夠說自己生了什么病。然而能夠知道自己有病,是得了什么病,如此還不算是真正有病,并不是太可怕?!弊羁膳碌氖敲髅魇怯胁?,卻不知道自己有病,如此就麻煩大了。明明是睡著了,以為自己很清醒,如此就麻煩了。
南榮趎又說道:“比如說南榮趎我,聽聞大道,譬如本來大道是用來治病的藥,聽聞大道就是喝藥,然而喝了藥病反而加重了。如此就令我很憂慮了。我但愿能夠聽到護衛自己本性的道理而已?!?/span>
老子問道:“你說你想知曉護衛本性的道理,然而你能否做到抱一守中呢?能否入于靜定,一心不亂呢?能否做到不失去本性呢?”
老子又問道:“你能否不用卜筮六能預知吉兇呢?能及時地止住言行,避免禍患呢?已經過去的事情,能否放下呢?”
老子又問道:“能否舍棄去求于人,舍棄向外求取,而反求諸己呢?在自己的身上求道(自性本心即是道)。能否做到往來無拘無束(翛然)呢?能否做到無知無識(侗然)呢?”
老子又問道:“能如同嬰兒嗎?嬰兒整日啼哭(嗥)而喉嚨(嗌)都不會嘶?。ㄠ模?。這是由于和氣到極致的緣故?!薄兜赖陆洝分兄v,專氣致柔,能如嬰兒乎?…終日號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
老子又問道:“整日握著拳頭,而不會卷曲(掜),這是由于其本性就如此?!?/span>
老子又問道:“整日到處看,眼睛都不會眨一下(瞚),這是由于眼睛雖然看,但是心不偏在外的緣故?!?/span>
老子又問道:“懷道的人行走而不知去往哪里,居住而不知刻意去做什么。因為安于大道之鄉,自性具足一切,極其滿足了。只是勉強與順應外物而已,不將不迎。與外物一起隨波游蕩,和光同塵罷了。這就是所謂的護衛本性的道理?!?/span>
8.無福無禍
【原文】南榮趎曰:“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?”曰:“非也。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,能乎?夫至人者,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,不以人物利害相攖,不相與為怪,不相與為謀,不相與為事,翛然而往,侗然而來。是謂衛生之經已?!痹唬骸叭粍t是至乎?”曰:“未也。吾固告汝曰:‘能兒子乎?’兒子動不知所為,行不知所之,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。若是者,禍亦不至,福亦不來。禍福無有,惡有人災也!”
【解釋】南榮趎聽了,又問道:“然而此就是至德的人,也就是得道的人所處的境界嗎?”
老子回答道:“這還不是的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如果是那樣,你的胸中的束縛,能否像冰塊解凍那樣釋放開來呢?”老子在給我們驗證。如果得道了,就可以與老子相隔兩千多年心心相印了。
老子又說道:“至德的圣人,能夠求食于地,求樂于天?!笔ト艘呀浤軌蚴程斓刂畾饬?,吸收天地的精華能量。圣人已經打通玄關,打通任督二脈,所有的經絡穴位都與天地之氣相應了。圣人的身體可以吸收天地的能量,而不僅僅依靠食物了。
老子又說道:“至德的人,不會因為外在的人事和外物利害,擾亂(相攖)內心了?!笔ト瞬粫桃馊プ钃跬鈦淼氖挛?。
老子又說道:“至德的人,不會做怪異的事情,不會謀劃什么,不會刻意去做什么事。只是無拘無束(翛然)地前往,而又無知無識(侗然)地來罷了。心如同明鏡一般,物來則應,物去不留,不將不迎。如此就是護衛本性的道理的?!?/span>
南榮趎聽了,又問道:“然而你剛才再說的這些已經是到達最高境界了嗎?”
老子又回答道:“還沒有完全的。我告訴你:‘能否如同嬰兒呢?’嬰兒雖然動,可是卻不知道有什么作為;雖然行,可是卻不知道該走去哪里。身體如同枯槁樹木的枝條,而心如同死灰一般孤寂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如果能夠如此,災禍不會降臨,福貴也不會來。如果連福禍都沒有,哪里還有什么人禍呢!”正是因為有福才有禍,無福亦無禍。有福的時候,擔心福貴失去。人往往因為福貴而驕傲,容易招來殺身之禍。
9.行所不能行
【原文】宇泰定者,發乎天光。發乎天光者,人見其人。人有修者,乃今有恒。有恒者,人舍之,天助之。人之所舍,謂之天民;天之所助,謂之天子。
學者,學其所不能學也;行者,行其所不能行也;辯者,辯其所不能辯也。知止乎其所不能知,至矣!若有不即是者,天鈞敗之。
【解釋】宇泰定者,發乎天光。如果心中的小宇宙康泰安定,就能夠發明上天賦予的光明德性。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菩提。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。
發乎天光者,人見其人。如果能夠發明上天賦予的光明德性,人就能夠見到真我,見到大我,而不是見到小我。
人有修者,乃今有恒。如果能夠修持保持光明的本性,就可以常保有本真了。
有恒者,人舍之,天助之。如果能夠經常保有本真,人欲就舍棄了,上天就會資助他,滋養他。道家經典有講,賊天地之氣。人的經絡打通之后,會在特定的時辰,吸收天地之氣,接受天地賦予的能量。
人之所舍,謂之天民。人欲舍棄之后,可以稱之為天民。由上天所滋養,被天道所眷顧。莊子前面講到天放。放牛會在牛鼻子上拴繩子,天放是任由百姓在自性本心的家園,在寬廣的大道上。
天之所助,謂之天子。上天所資助,所滋養,順承天命,如此可以稱之為上天之子,簡稱天子。后來一般用天子表示皇帝。得道的明君是上天之子,但是天子未必一定就當皇帝。一旦得道了,看清楚功名利祿的危害,都會淡漠名利,未必就想要爭皇帝之位。歷史上諸葛亮、劉伯溫、張良等都可以被稱為天子,但是他們都知曉功成身退的道理。
學者,學其所不能學也。所謂學習,就要學習所不能學習的,也就是學習絕學。如果學習太多的知識,也只能是增加知見,增加束縛罷了。絕學是擺脫所有的知見束縛,得到心靈的自由灑脫?!兜赖陆洝分兄v,為道日損,為學日益。
行者,行其所不能行也。所謂行,就要行天下難行之事,行大丈夫之事。自性本心即是每個人的家園,不管家有多遙遠,歧路有多么多,道路多么崎嶇,都要行走。
辯者,辯其所不能辯也。所謂辯,就要分辨天下最難分辨的東西。面對回家的歧路如何分辨,這可能是最難的事情了。楊朱哭歧路,墨子悲染絲。所謂的辯論,只是停留在言語上,并不是最難的事?!兜赖陆洝分兄v,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。
知止乎其所不能知,至矣!《大學》中講,止于至善。所謂至善即是每個人的自性本心,每個人的家園。到家了,就要知道止步,如果還繼續走,可就又遠了。如果沒有到家,還要繼續走,停在半路也不行;如果走過了,也不好。一味地躲在深山老林求靜不好,一味地對外求索不知靜定也不好。所以知也要止步于良知就好了,止步于本心的良知良能,如此就到家了!
若有不即是者,天鈞敗之。如果不是如此,天道(天鈞)就會挫敗他了。
10.誠己而發
【原文】備物以將形,藏不虞以生心,敬中以達彼。若是而萬惡至者,皆天也,而非人也,不足以滑成,不可內于靈臺。靈臺者,有持而不知其所持,而不可持者也。不見其誠己而發,每發而不當,業入而不舍,每更為失。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,人得而誅之;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,鬼得而誅之。明乎人,明乎鬼者,然后能獨行。
【解釋】備物以將形,藏不虞以生心,敬中以達彼。儲備物質以供養(將)形體;藏匿思慮(虞),也就是無思無慮滋養自性本心;心中恭敬至誠以上達于道,下達于器。
若是而萬惡至者,皆天也,而非人也,不足以滑成,不可內于靈臺。如果能夠如此,而萬惡還是降臨,這是純屬于天意了,而非人為所致。如此不足以擾亂成性,擾亂本真;如此不會納入心靈,不會污染心靈。所謂靈臺,是指心靈,并非真有一個臺。六祖曾經講過,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
靈臺者,有持而不知其所持,而不可持者也。所謂的心靈,有所持守,可以抱一守中,可以持守一句佛號。而不知要持守什么,即使念一句佛號,入靜定之后,甚至一句佛號都忘記了。如此就不知道持守什么好了。如果非得要刻意去持守什么,反而持守不了了??桃庖麥缤?,要持靜,反而持守不了。如果要用石頭壓住野草,野草總會找個縫隙冒出來。
不見其誠己而發,每發而不當,業入而不舍,每更為失。喜怒哀樂未發可以稱之為中。所謂的抱一守中,就是保持喜怒哀樂未發的靜定狀態。如果自己未能做到誠意,而發出喜怒哀樂,如此所發就不當了,就不能和氣了。外來的業障侵入內心,污染了自性本心,而不知舍棄。往往在言行上就有所閃失了。
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,人得而誅之。如果在大庭廣眾顯明的地方做不善的事情,人們就會譴責他。
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,鬼得而誅之。如果在幽暗隱蔽處做不善的事情,鬼神就會譴責他。如此說來,古人十分重視慎獨。
明乎人,明乎鬼者,然后能獨行。不管是在顯明還是幽暗的地方,不管別人有沒有看見,不管別人知不知道,都光明正大地,無愧于人,無愧于鬼神,然后方可以獨行而不畏懼。
11.心則使之
【原文】券內者,行乎無名;券外者,志乎期費。行乎無名者,唯庸有光;志乎期費者,唯賈人也。人見其跂,猶之魁然。與物窮者,物入焉;與物且者,其身之不能容,焉能容人!不能容人者無親,無親者盡人。兵莫憯于志,鏌铘為下;寇莫大于陰陽,無所逃于天地之間。非陰陽賊之,心則使之也。
【解釋】券內者,行乎無名;券外者,志乎期費。務于內(券內)的人,專注于抱一守中,保全自性本心,行于無名之道。務于外的人,有志于名利,期望得到名利。
行乎無名者,唯庸有光。雖然行于無名之道,然而處于中庸之道而有光明的德性。所謂中庸,是中和之道。喜怒哀樂未發稱之為中。如果喜怒哀樂發出來,但是能夠做到和氣,就稱之為庸。
志乎期費者,唯賈人也。如果有志于名利,付出一定需要馬上有回報,就如同商人一般了。
人見其跂,猶之魁然。務于外的人,人們見到他踮起腳后跟,爭先恐后,就怕得不到名利,就怕不夠魁梧高大。
與物窮者,物入焉。如果能夠與物通達的人,能夠格物窮理的人,不會刻意阻擋外物進入。真人心如明鏡,物來則不得不應,物去不留,不將不迎罷了。
與物且者,其身之不能容,焉能容人!如果與物不能通達的人,刻意阻止外物進入,物欲堵塞其六根。自身都不能容納了,連自己的自性本心都不能接納了,如何還能夠容納別人呢!
不能容人者無親,無親者盡人。不能容納自性本真的人,也無法去親民,無法去發明百姓本有的明德。無法去親民的人,也盡是人欲。不能做到存天理,去人欲。
兵莫憯于志,鏌铘為下。心志亂發比兵器還要毒(憯),即使鏌铘這樣的寶劍也不能與之相比。喜怒哀樂不能妄發,而是要和氣。
寇莫大于陰陽,無所逃于天地之間。賊寇莫大于陰陽二氣的失衡了,陰陽二氣充斥于天地之間,無所逃避。
非陰陽賊之,心則使之也。并非陰陽二氣有意傷害,而是人心自己感召罷了。如果心不處于喜怒哀樂未發之中,而是發出來,如此就有七情六欲。七情六欲如果陰陽失衡,就會傷害人體了。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是最好的,如果發出來就要和氣。
12.是謂天門
【原文】道通,其分也,其成也,毀也。所惡乎分者,其分也以備;所以惡乎備者,其有以備。故出而不反,見其鬼;出而得,是謂得死。滅而有實,鬼之一也。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!
出無本,入無竅。有實而無乎處,有長而無乎本剽,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。有實而無乎處者,宇也。有長而無本剽者,宙也。有乎生,有乎死,有乎出,有乎入,入出而無見其形,是謂天門。天門者,無有也,萬物出乎無有,有不能以有為有,必出乎無有,而無有一無有。圣人藏乎是。
【解釋】道通,其分也,其成也,毀也。大道貫通一切,正如孔子所講,一以貫之。大道之于萬事萬物,有分有合。一心可以發而為喜怒哀樂。喜怒哀樂也可以合于未發之中。一縷太陽光可以發為七色。七色也可以合歸于一。一根竹管開孔可以發為五音。五音也可以合歸于一。社稷也有氣數,天下也有分分合合,正所謂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萬事萬物都有生成,生成可以說是合;也有毀滅,毀滅可以說是分。實際上天地萬物本來同為一體,所謂的生滅只是假象而已。
所惡乎分者,其分也以備;所以惡乎備者,其有以備。所以厭惡分的緣故,是由于分散就會求取完備,就會求取合。所以厭惡完備的緣故,是由于雖然完備了,還想更加完備。比如我們已經有了這個形體,有了這個臭皮囊,已經是合了??墒沁€要追求更加完備,更多的名利。
故出而不反,見其鬼;出而得,是謂得死。所以,雖然有這個形體,還是不滿足,還要心神出來追逐物欲,離散而不知返。心神出離,而只有這個形骸,如同鬼一般了,只是行尸走肉罷了。
滅而有實,鬼之一也。因為迷失本性而泯滅良知,如此僅僅有個形體罷了,這就跟鬼一樣了。
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!如果能夠有慧眼,看清楚有形的東西本來是可以看作無形的,如此內心就會安定了!如果執著于形體,執著于相,就會被外在所迷惑,內心就無法安定了!莊子教我們不要著相。
出無本,入無竅。心神出離追逐物欲,失去根本了,不知返回。心神癡迷于物欲,迷途不知返,要找到孔竅回家,可是走得太遠了,找不到回家的路了。我們知道五官對應于五個孔竅,如同五個城門,已經找不到回家的路了,真是太可憐了。
有實而無乎處,有長而無乎本剽,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。大道雖然無形無相,但是在萬事萬物之中有實在的形跡,無處不在;大道雖然無始無終,但是源源流長,看不見其本末,不知哪里本,哪里是末。大道生出萬事萬物,然而卻看不見其孔竅,不知從哪個孔竅生出萬事萬物。大道雖然無形,但是卻生出有形的萬事萬物。
有實而無乎處者,宇也。大道雖然無形無相,但是在空間形體之中存在大道的形跡,上下六合,無所不在,稱之為宇。
有長而無本剽者,宙也。大道雖然無始無終,但是卻源源流長而不見其本末。不見哪里是本,哪里是末;哪里是始,哪里是終。往來古今,大道無時不在,稱之為宙。剽,標,樹木的末梢。
有乎生,有乎死,有乎出,有乎入,入出而無見其形,是謂天門。萬事萬物都有生有死,如同從大道生出,又入于大道。出入都不見任何形跡,看不見有什么孔竅,看不見有什么門可以出入,稱之為天門。宋朝邵康節有一首梅花詩寫道:蕩蕩天門萬古開,幾人歸去幾人來。
天門者,無有也,萬物出乎無有,有不能以有為有,必出乎無有,而無有一無有。所謂天門,并不是說真的天上有個門。所謂天門是指無,是眾妙之門,是大道之門。有無互為陰陽,大道生出有和無。萬物都是從無中生出。有不能自己有個有,而是要與無相生,所謂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。如果沒有有,也就沒有無;如果沒有無,也就沒有有。無有回歸于一,一又可以生出無有。
圣人藏乎是。圣人也是藏身于一,藏身于大道之鄉。
13.三者公族
【原文】古之人,其知有所至矣。惡乎至?有以為未始有物者,至矣,盡矣,弗可以加矣!其次以為有物矣,將以生為喪也,以死為反也,是以分已。其次曰始無有,既而有生,生俄而死;以無有為首,以生為體,以死為尻;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,吾與之為友。是三者雖異,公族也。昭景也,著戴也;甲氏也,著封也,非一也。
【解釋】古之人,其知有所至矣。上古的真人,已經恢復自性本心的良知良能,所以知能上達于天道,中可以明人事,下可以通達于萬事萬物。真人已經去除盡人欲,僅存天理了。
惡乎至?有以為未始有物者,至矣,盡矣,弗可以加矣!為何說至道了呢?我們說,止于至善,所謂的至善就是每個人自性本心。真人已經回歸沒有萬事萬物的本真了。莊子有個大樹的公案,大風吹大樹而產生萬種聲音。心對應于風,大樹孔竅對應于實相,萬種聲音對應于萬事萬物。至善的境界,心就處于寂靜,而萬事萬物回歸于實相。心作用于實相的一瞬間,而有萬事萬物。之所以說是至善、至德,就是已經盡心了。本來心的全體被物欲、塵垢所遮蔽,做格物致知的功夫,就可以使得本心一點點顯露出來。如果盡顯無遺,就是孟子所說的盡心了。自性本心如同大海,不可以增加,不可減少。正如《心經》所說,不增不減,不垢不凈。
其次以為有物矣,將以生為喪也,以死為反也,是以分已。次一等的人以為本來就有萬事萬物。以為生為喪失本性,以為死就是回歸于本性了,如此分別。如果這樣厭惡生,不在生的時候成就,如此就是大錯特錯了。
其次曰始無有,既而有生,生俄而死。次一等的人以為一開始什么都沒有,既而生出,生出而后又有死。如此就有生有死,區別對待了。古人以為月亮有圓有缺,現在我們知道月亮是一整個,有圓有缺是錯覺罷了。有生有死何嘗不是如此呢?也是人認知的錯覺罷了。
以無有為首,以生為體,以死為尻。他們把什么都沒有當成頭,把生當成軀體,而把死當成尾骨(尻)。
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,吾與之為友。誰能夠知曉有無本來都可以歸于一,死生本來都可以歸于一,我就與他為友。我們能否與莊子相隔兩千多年為友呢?讀莊子的書,如同在于圣人莊子在對話。如此就能夠與莊子成為知己了,世上最難求的就是知己了。自己最難看清楚的是自己,知己可以成為自己的鏡子。
是三者雖異,公族也;以上三種人有三種認識,雖然有所不同,但是猶如一個公族,都歸于大道同宗。本來沒有門派之爭,各門各派都歸于大道。公族為諸侯的同族。雖然看似不同的諸侯國,可是追根溯源是很親的。魯國為周公的封地;齊國為姜太公的封地。
昭景也,著戴也。猶如楚國的王族,有昭、景兩個姓氏,世代都以官職而顯赫。戴,官職。
甲氏也,著封也,非一也。楚國王族有三個姓氏,除了前面說的兩個,還有一個屈姓(甲為通假字)。屈姓王族以封邑而顯赫。雖然三個王族姓氏有所不同,可是都是同宗同族的。周朝分封許多諸侯國,比如蔡國、宋國等,由此產生許多姓氏,然而雖然姓氏不同,實則同宗同族。雖然百家爭鳴,然而歸于源頭,天下一家而已。
14.果有名實
【原文】有生黬也,披然曰移是。嘗言移是,非所言也。雖然,不可知者也。臘者之有膍胲,可散而不可散也。觀室者周于寢廟,又適其偃焉,為是舉移是。
請常言移是:是以生為本,以知為師,因以乘是非。果有名實,因以己為質,使人以為己節,因以死償節。若然者,以用為知,以不用為愚;以徹為名,以窮為辱。移是,今之人也,是蜩與學鳩同于同也。
【解釋】有生黬也,披然曰移是。人生有是有非,就像有黑有白,有暗有明。黑白是非變化,似乎很分明的樣子(披然)。是可以移動變成非,非可以移動變成白。稱之為移是。陰陽八卦圖中,陰陽魚中都有個魚眼睛。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。陰爻陽爻的變化,就是陰陽逐漸變化的過程,變化到一定的程度,量變就到質變,是就移成了非。窮可以如此移動成富,卑賤可以如此移動變成高貴。
嘗言移是,非所言也。請嘗試讓我說說什么是移是,然而并非語言文字所能及。所謂的移是,就是陰陽潛移默化地推移和變化,這是天機。
雖然,不可知者也。雖然用語言文字不能完全說清楚,然而如果不說,人們更不知曉,所以不得不說。
臘者之有膍胲,可散而不可散也。在進行大祭祀(臘者)的時候,必須有牛胃(膍)和牛蹄(胲)。平時非大祭祀的時候,可以分開陳列,然而大祭祀的時候必須陳列在一起。前面所說王族有三個姓氏,平時沒有大祭祀的時候,可以分開??墒侨绻写蠹漓氲臅r候,面對同樣的列祖列宗,如何能夠分開呢?血脈本來相連的,如何能分開呢?雖然說有是有非,是如同牛胃,非如同牛蹄,平時可以分開講,可是在大道這里,就歸于一了。
觀室者周于寢廟,又適其偃焉,為是舉移是。又比如說觀覽宮室的人,遍覽寢廟之后,又要去廁所(偃)了。去廁所不是參觀,而是不得不去。如此就是如廁,移動是進入非,移動白進入黑。去廁所這個舉動,就好比是移動是進入非。正室和廁所都是不可分散的,都是一個整體,哪個都不可或缺。
請常言移是:是以生為本,以知為師,因以乘是非。請讓我嘗試多說幾句關于移動是的道理。談論是非轉化的問題,要以自性(生通性字)本心為根本,以良知為師,如此就可以駕馭是非了。
果有名實。果真有名和實在的分別,也就是西方哲學所說的現象和本體的區別。雖然語言文字這么說,但是請注意,這就是凡圣之間的一紙的間隔。如果能夠把現象和本體分離,把名相和實相分離,用古人的話來說,就是離相。古人講,外離相即禪,內不亂即定。離相就是無上甚深禪,也難怪會如此之難。語言文字只是描述道的工具罷了,只是指月的手指。
因以己為質,使人以為己節,因以死償節。果真有名實的區別,名和實到底哪個更重要,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吧?如果為了虛名而殉難,如此是不值得的。所以說,要以自身為實,而名節為名而已。不應該以死殉名節。名節和身體本來是一體的,不該移動是變成非,不該移動身體變成名節。
若然者,以用為知,以不用為愚。如果這樣區分名實,以用為智巧,以不用為愚昧。用和不用互為陰陽,有為和無為互為陰陽。不用可以移動轉化為大用。莊子的大葫蘆,雖然不能當水瓢,但是可以轉為大用,放在江河湖海當船。大道為實,雖然看似不用,實則有大用。所謂不用,只是大智若愚罷了,并非真的愚昧。
以徹為名,以窮為辱。果真有名實,如果要追求名,以顯達(徹)為名,而以窮困為恥辱。如果非得要移動自己,不擇手段去追求名,就容易失去根本了。
移是,今之人也,是蜩與學鳩同于同也。移動是而求非,移動白而求黑,移動實而求名,為了虛名而殉難,這是當今的人所為。為了名利而失去自性本心,這是愚昧之舉。這就好像是蜩與學鳩一起談論譏笑大鵬一樣,都是愚昧之舉而不自知。
15.市人之足
【原文】蹍市人之足,則辭以放驁,兄則以嫗,大親則已矣。故曰,至禮有不人,至義不物,至知不謀,至仁無親,至信辟金。
【解釋】蹍市人之足,則辭以放驁。如果不小心踩(蹍)到市集上人的腳,則對方也許就會生氣地瞪你了,你就需要以言辭去致歉了。
兄則以嫗。如果不小心踩到自己兄弟,則只需要安撫(嫗)幾句就可以了。
大親則已矣。如果不小心踩到自己父母,則也就算了。
故曰,至禮有不人。所以說,最高的禮,是不分彼此。如果太過于客氣,就見外了。父母、兄弟和外人,父母雖然也就那么算了,這是最高的禮了。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至義不物。最高的道義,是不分物我的,不得不擔當道義。萬物本來與我同為一體。
至知不謀。最高的智慧不需要謀劃,本有良知就知曉一切了。
至仁無親。最高的仁,不刻意去親愛?!兜赖陆洝分兄v,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天地萬物本來同為一體,不得不去親,不得不去愛。手足本來同為一體,不會刻意去親。
至信辟金。最高的信任,摒除(辟)以金為質押。
16.達道之塞
【原文】徹志之勃,解心之謬,去德之累,達道之塞。貴富顯嚴名利六者,勃志也。容動色理氣意六者,謬心也。惡欲喜怒哀樂六者,累德也。去就取與知能六者,塞道也。此四六者,不蕩胸中則正,正則靜,靜則明,明則虛,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。道者,德之欽也;生者,德之光也;性者,生之質也。性之動,謂之為;為之偽,謂之失。知者,接也;知者,謨也。知者之所不知,猶睨也。動以不得已之謂德,動無非我之謂治,名相反而實相順也。
【解釋】徹志之勃,解心之謬,去德之累,達道之塞。撤除(徹)去對意志的干擾,解脫心靈的束縛(謬),去除追求仁德美名的系累,通達通往大道的物欲的閉塞?!兜赖陆洝分兄v,弱其志,強其骨。
貴富顯嚴名利六者,勃志也。尊貴、富有、顯達、尊嚴、美名和利祿這六者,是對志向的擾亂??鬃咏痰茏有蘧尤?,專心志于道。如果志向勃勃生機,亂發出來,追逐名利,如此就會擾亂修道的心志了。
容動色理氣意六者,謬心也。儀容、舉止、美色、辭理、義氣和情意這六者,都是使得心歸于謬誤,都是對心的束縛。對自性本心的修飾,使得失去本性了。
惡欲喜怒哀樂六者,累德也。厭惡、欲求、喜怒哀樂,這六者,都是為仁德美名所系累。厭惡沒有美名,厭惡默默無聞,求聞達于諸侯。對仁德美名的得失,就有喜怒哀樂。喜怒哀樂未發稱之為中,發出而不能中和,就會被牽累了。
去就取與知能六者,塞道也。去除、趨就、獲取、施與、智巧和技能這六者,是堵塞大道的。如果有太多知見,堵塞六根,六根不通暢,本心與外界就無法通達了。
此四六者,不蕩胸中則正。如果前面所提的四個六者,不搖蕩胸中,不會動搖本性,則歸于平正?!洞髮W》中講,正心。所謂正心相對于偏心而言。心為君主之官,居于正位,如此才能稱之為正心。如果心跟著物欲跑,對于吃貨而言,跑到嘴巴舌頭這里來了,如此就是偏心了。君主在正位發號施令就可以了,不必每次都要御駕親臨,只要下圣旨就好了。如果不在君主位置,而是跑到百官那里去親力親為,如此就不是正了。
正則靜,靜則明。如果能夠正心,就能夠內心寧靜。如同一杯渾濁的水,如果能夠擺得正,不被前面所說的四個六者所搖晃,慢慢澄凈就會變清澈了。水清澈就透明了,心清澈了德性就光明了。
明則虛,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。如果發明本有光明德性,就進入寂寞清虛的境界了。如果能夠虛心,就可以無為而無不為了。明君上達于道,拱手而天下大治。
道者,德之欽也;生者,德之光也;性者,生之質也。大道,德以之為貴(欽)。生為性的右邊,應無住而生其心。心為德性的光芒。心無所不包,無所不容。心外無物,心外無理。萬法唯心造,也就是說萬法由心生。莊子有大風吹大樹的公案,萬種聲音對應于萬法,對應于萬事萬物。性為心的本質,自性為體,而心為用。自性如同蠟燭,而心如同蠟燭發出的光。
性之動,謂之為;為之偽,謂之失。自性本來如如不動,蠟燭可以不點。率性而動,如此就是有所作為。如果有所作為,而偏離本性,就入于偽了,失去本真了,可以稱之為失去本性了。
知者,接也;知者,謨也。所謂知識,是由于五官接觸外界而獲得的。所謂智巧,是內心的謀劃(謨)。
知者之所不知,猶睨也。然而所謂的聰明人,有智巧的人,也有不知的地方,就像斜著眼看(睨),所看總是有限的。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有智巧的人很難知道自己。聽聞自己的心聲,如此才能是真正的耳聰;見到自己的自性,如此才是目明。只是斜著眼睛看外界,看得再清楚也如同盲人。
動以不得已之謂德,動無非我之謂治,名相反而實相順也。不得已而動,如此可以稱之為修德。心如明鏡,物來不得已而應。對于外物不將不迎,如此就不會遷移本有的德性。雖然迫不得已而后動,隨順百姓但是不會失去本我。身居于正位,拱手而天下大治,稱之為治。盛德在內,大治在外,雖然名相內外相反,實則兩者互相順應的。古人講究內圣外王之道。
17.所好籠之
【原文】羿工乎中微,而拙乎使人無己譽。圣人工乎天,而拙乎人。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,唯全人能之。唯蟲能蟲,唯蟲能天。全人惡天?惡人之天,而況吾天乎人乎!
一雀適羿,羿必得之,威也;以天下為之籠,則雀無所逃。是故湯以胞人籠伊尹,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。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,無有也。
【解釋】羿工乎中微,而拙乎使人無己譽。羿為堯帝時候神射手,雖然善于射中微小的目標,而卻不能令天下人不贊譽自己為神射手,不能做到不顯山不露水,在這方面卻顯得笨拙。
圣人工乎天,而拙乎人。所謂的圣人善于順承天命,而卻不能使得世人忘卻自己,在這方面顯得笨拙。
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,唯全人能之。既善于順承天命,又善(俍)于使得世人忘卻自己,只有全人(真人)能夠做到。
唯蟲能蟲,唯蟲能天。只有蟲子能夠安于蟲子的生活,順應自然變化。蟲子不會有太多的人為的東西?,F在人為轉基因改造,就增加人為東西了?,F在新生兒打太多的疫苗,如此也是增加太多人為東西了。人類自身的免疫力并沒有得到進化增強。只有蟲子能夠保持本有的天性。這里用蟲子比喻全人,也就是真人。
全人惡天?惡人之天,而況吾天乎人乎!全人難道會厭惡天然的東西嗎?難道會厭惡天然的本性嗎?只是厭惡人為造作罷了,人為造作遮蔽本有天性。更何況是用自我的視角,自我所看到,所認為的自然和人為呢!每個人的視角本身就是斜著眼睛看,只能是看到有限的東西了。
一雀適羿,羿必得之,威也。如果一只麻雀從羿身邊飛過,羿必然能夠獲得它,這是由于依靠射箭的威力。
以天下為之籠,則雀無所逃。如果以整個天下當成鳥籠,則麻雀無處可逃了。不管飛到哪里,都在籠子里。
是故湯以胞人籠伊尹,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。所以說,成湯以廚師(胞人)之職位籠絡伊尹,后任其為相。秦穆公以五張羊皮籠絡百里奚,而后任其為相。
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,無有也。所以說,如果不是以其所好而籠絡,能夠成功的,這是沒有的事。所以籠絡人往往投其所好,莊子并不是教壞世人,而是說我們不要有所偏好,有所偏好就會失去本性,容易陷入危險的境地。
18.敬之不喜
【原文】介者拸畫,外非譽也;胥靡登高而不懼,遺死生也。夫復謵不饋而忘人;忘人,因以為天人矣!故敬之而不喜,侮之而不怒者,唯同乎天和者為然。出怒不怒,則怒出于不怒矣;出為無為,則為出于無為矣。欲靜則平氣,欲神則順心。有為也欲當,則緣于不得已。不得已之類,圣人之道。
【解釋】介者拸畫,外非譽也。受刑罰被砍掉一條腿的人,摒棄粉飾(拸畫)儀容的事情,因為已經把毀譽置之度外了。我們在因為鞋子不夠漂亮而煩惱的時候,有沒有想到有人沒有腿呢?
胥靡登高而不懼,遺死生也。將要受死刑的囚徒(胥靡)登臨高處而不會有恐懼,因為他們已經忘掉生死了。
夫復謵不饋而忘人;忘人,因以為天人矣!雖然屢次遭受恐嚇(復謵)而不思慮報復,這樣的人已經忘卻人情了。不記仇,也不記得刻意報恩了。如果能夠忘卻人情,就可以成為順應天道的人!就可以成為全人了!
故敬之而不喜,侮之而不怒者,唯同乎天和者為然。所以說,敬重他,他也不會欣喜;侮辱他,他也不會發怒。只有同于天道之和氣的全人能夠做到。全人已經做到寵辱不驚了?!兜赖陆洝分兄v,呼我以牛,以牛應之。呼我以馬,以馬應之。
出怒不怒,則怒出于不怒矣。喜怒哀樂未發稱之為中。不得不發,發出而能和氣,如此就不傷身。雖然面對不得不怒之事,發出怒氣而不是真怒,則怒從不怒之中發出。怒字上面為奴,下面為心,如果真的動怒,就是奴役自己的心了。
出為無為,則為出于無為矣。為和無為可以歸于一。為從一發出,而生成為和無為。為和無為相生,正如有無相生,難易相成。則為從無為而生出。實際上為和無為都從一中發出。
欲靜則平氣,欲神則順心。如果想要進入靜定,則使氣平即可。如欲凝神聚氣,則須順應心性。心性不可壓制,心性如同牛脾氣,要壓牛喝水,這是徒勞無功的。??诳首匀粫人?。
有為也欲當,則緣于不得已。雖然有所作為也會恰如其分,也是緣于迫不得已而后動罷了。圣人的心如同明鏡,物來不得已而應,物去不留。
不得已之類,圣人之道。如果對于事事都是迫不得已而后應,如此就是圣人之道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