莊子素解 第十五章 知北游
1.無思無慮
【原文】知北游于玄水之上,登隱弅之丘,而適遭無為謂焉。知謂無為謂曰:“予欲有問乎若:何思何慮則知道?何處何服則安道?何從何道則得道?”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,非不答,不知答也。知不得問,反于白水之南,登狐闋之上,而睹狂屈焉。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??袂唬骸鞍?!予知之,將語若,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?!敝坏脝?,反于帝宮,見黃帝而問焉。黃帝曰:“無思無慮始知道,無處無服始安道,無從無道始得道?!?/span>
【解釋】名字叫知的人向北游歷到玄水岸邊。
登上名字叫隱弅的山丘,剛好在那里遇見名字叫無為謂的人。
莊子給兩個人起的名字是有寓意的。北方代表幽冥之地,玄水,代表玄,也就是道。知,代表著智巧,也就是識。智巧如果回歸于幽冥之境,也就是大道之鄉。在大道之鄉,也就無為而治了,所以起了無為謂這個名字。
知就對無為謂說道:“我想請教你一些問題:怎樣思索怎樣考慮才能知曉大道呢?如何居處,如何行事,才能安于道呢?依從什么,走哪條路能夠通往大道呢?”
知問了他好幾次,無為謂都不回答。并不是不想回答,而是不知如何回答。并不是不知道答案,而是即使告訴知了,知也無法理解和接受,所以干脆不說了。此道離語言文字相,并不是跟誰都可以談論大道的。
知不管怎么問,都得不到回答,就返回白水的南岸。北方為玄,南方為顯明。形而上者謂之道,北方為玄;形而下者謂之器,南方為顯明。
登上了名字叫狐闋的山丘。狐闋,闋疑。在沒有得道的時候,必然是會懷疑的?!兜赖陆洝分兄v,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為道。
在山丘上看到名字叫狂屈的人。知又問狂屈同樣的問題。
狂屈回答道:“唉!我知道的,可是將要告訴你的時候,心中想說,卻忘記所想的話了?!?/span>
知還是得不到回答,返回黃帝的住所。他見到黃帝,就問黃帝同樣的問題。
黃帝回答道:“沒有思索,沒有考慮的時候方能知曉大道?!睙o思無慮,也就是回歸于喜怒哀樂未發之中。如此用功久了,就能頓悟而得道。
黃帝又說道:“沒有刻意要求居處,隨遇而安;沒有刻意去有為行事,方能安于大道?!鳖伝匾缓勈骋黄帮?,身居陋室,安貧樂道。
黃帝又說道:“沒有依從什么,以自性本心為依歸;如果要向外求索一條有形的通往大道的路,這是無法找到的,忘卻向外求道,如此方能得道?!狈鹜訄A寂之前,阿難極其難過。佛陀安慰他說,以后以自性本心為依歸。每個人的自性本心即是道。大道為形而上的,看不見有具體形象。無道方能得道,如果向外尋求一條通往大道的路,這是很難找得到的。古代有位得道高人,他得道以后寫了一首詩:蓬萊此去無多路,只在譚生拄杖前。
2.天下一氣
【原文】知問黃帝曰:“我與若知之,彼與彼不知也,其孰是邪?”黃帝曰:“彼無為謂真是也,狂屈似之;我與汝終不近也。夫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,故圣人行不言之教。道不可致,德不可至。仁可為也,義可虧也,禮相偽也。故曰,‘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。禮者,道之華而亂之首也’。故曰,‘為道者日損,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,無為而無不為也’。今已為物也,欲復歸根,不亦難乎!其易也,其唯大人乎!生也死之徒,死也生之始,孰知其紀!人之生,氣之聚也;聚則為生,散則為死。若死生之徒,吾又何患!故萬物一也。是其所美者為神奇,其所惡著為臭腐;臭腐復化為神奇,神奇復化為臭腐。故曰,‘通天下一氣耳’。圣人故貴一”。
【解釋】知問黃帝道:“我和你知道這些事情,可是無為謂和狂屈卻不知道,那到底是誰正確呢?”沒有得道的人也許認為自己是正確的,得道的人是錯誤的。張果老倒騎驢就是提醒顛倒眾生。
黃帝回答道:“無為謂真正是得道的?!睙o為謂居于北方玄冥之地,也就是大道之鄉。
黃帝又說道:“狂屈近似于得道;我和你始終都不能近于道?!秉S帝既然能夠講出上面那幾句話,就足以證明已經得道了。黃帝曾經向廣成子求道而得道。
黃帝又說道:“得道的人不說,說的人不得道。因為真正得道的人,就知道不能隨便對什么人都說,如果對方沒有機緣接受,效果剛好相反。所以說,圣人行不言之教?!薄兜赖陆洝分兄v,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
黃帝又說道:“大道不可以靠言傳而獲得。德性不失去,本有明德不失去,就可以稱之為有德。德性不能靠評說就可以達到,德性本來人人都有?!秉S帝能夠講出此話,足可見前面是謙虛的,他在接引知。把自己擺在跟他對等的位置講道,循循善誘,更容易接受。
黃帝又說道:“仁有所作為了,不是無為?!比蕫垡蕴斓厝f物為一體,不得不愛。仁是有所為的,不是無為的。上等的仁不刻意為仁,下等的仁是刻意為仁,以博取仁愛美名。
黃帝又說道:“講道義已經有所虧了,光講義氣,已經不是完整的道了?!?/span>
黃帝又說道:“禮是崇尚往來的,既然往來就會有所偽詐?!秉S帝一下子把道德仁義禮都給講完了。
黃帝又說道:“所以說,‘失去大道而僅有德性,失去德性而后存有為的仁愛,失去仁愛而后有義氣,失去道義而后有禮。所謂的禮,只是道的榮華罷了,只是顯示在外的表面的東西罷了。禮只是枝葉,而道德是樹根。禮說得嚴重一點,是造成禍亂的罪魁禍首了?!薄兜赖陆洝分兄v,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。夫禮者,忠信之薄而亂之首。
黃帝又說道:“所以說,‘為道的人是每天都損失一些固有的知見,不斷地損之又損,把知見丟失差不多,束縛就解脫差不多了。以至于大道無為的狀態。如果能夠達到無為的狀態,如果能夠得道了,就沒有什么做不到的了?!蓖蹶柮飨壬玫懒?,就可以一通百通了?!兜赖陆洝分兄v,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為。無為而無不為。
黃帝又說道:“當今世人已經失去本性,一心只是追求物欲,已經被物欲遮蔽得嚴嚴實實。如果要恢復其本性,不是很困難了嗎!”
黃帝又說道:“如果說容易的,只有真正的大人才可以!”什么是大人呢?有大心的人才能稱之為大人。大人并不是官位有多高,年齡有多大。一個小孩如果有大心,可以稱之為大人。一個老人如果只有小心,只能稱之為小人?!兜赖陆洝分兄v,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;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
黃帝又說道:“生是死的同伴,生死相伴,無生就無死,無死就無生。正如無善就無惡,無長就無短。死是生的開始,又有誰能夠知曉其中的綱紀呢!”生死都歸于一,善惡都歸于一,喜怒都歸于一,而一歸于道。
黃帝又說道:“人之所以有生,只是由于血氣的聚集罷了。血氣聚集,就不得不生;血氣散盡了,人就死去了?!鄙琊⒁彩侨绱?,社稷也有氣數,如果氣數盡了,也就改朝換代了。
黃帝又說道:“如果死生本來都是同伴,本來都是一起的,我又有什么憂患呢!”古人看月亮有圓有缺,所以有歡喜也有憂慮。如果知曉月亮本來就是一整個的,就沒有什么憂患了。生死如同月亮的圓缺,本來就沒有憂患。
黃帝又說道:“已經明白生死之理,本來生死都歸于一。萬物都有生死,也歸于一?!鼻f子前面有講《齊物論》。天地萬物本來同為一體,萬物都是一體,都是歸于一,此為大同。
黃帝又說道:“今人都以生為神奇而贊美之,都以死為腐臭而厭惡之?!鼻f子前面有講天地為一個大熔爐,人因為因緣而生出人身,就會驚奇贊美。
黃帝又說道:“死的腐臭可以轉化為生的神奇;生的神奇又會轉化為死的腐臭。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?!蔽覀兘洺Vv,化腐朽為神奇,就是出于此處。
黃帝又說道:“所以說,‘貫通天下的,僅一氣而已’?!备粲幸粴舛梢赞D化為生;失去氣就會轉化為死?,F代物理學中,試圖用標準粒子模型,用寥寥無幾的機械的粒子來描述豐富多彩的世界。如此是萬萬做不到的。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已經表明,萬物都可以轉化為能量,而能量就是一氣。一氣為萬物實相,心和一氣相互作用,一瞬間就產生了萬種粒子。大風和大樹的相互作用,一瞬間而產生了萬種聲音。
黃帝又說道:“所以圣人以一為貴,以生死同一而不起分別心”??鬃右砸回炛?。一心可以分出喜怒哀樂。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,可以歸于一,歸于中。
3.黃帝知言
【原文】知謂黃帝曰:“吾問無為謂,無為謂不我應。非不我應,不知應我也。吾問狂屈,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,非不我告,中欲告而忘之也。今予問乎若,若知之,奚故不近?”黃帝曰:“彼其真是也,以其不知也;此其似之也,以其忘之也;予與若終不近也,以其知之也”。
狂屈聞之,以黃帝為知言。
【解釋】知對黃帝說道:“我問無為謂,無為謂沒有回答我。并不是他刻意不回答我,而是不知如何回答我?!?/span>
知又說道:“我問狂屈,狂屈心中想告訴我,可是卻不告訴我。并不是刻意不想告訴我,而是心中想說,可是卻忘言了?!?/span>
知又說道:“現在我問你,你卻知曉大道,為何說不能近于大道呢?”知剛好幫我們問黃帝這位問題了。
黃帝回答道:“無為謂真是知曉大道的,正是由于無知無識,已經歸于一了;狂屈似乎知曉大道,可是卻忘道了,忘言了,只可意會不可言傳;我和你終究不能接近大道,只是停留在智巧,停留在言語層面罷了?!笨梢匝哉f的就不是真正的大道了。但是大道又離不開言說,離開言說又無法表達。
狂屈聽了黃帝這番話,認為黃帝是真正了解大道的了。最后以狂屈收尾,而不是無為謂??袂€停留在多知多聞的層次,還不能處于無為。
4.天地大美
【原文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說。圣人者,原天地之美,而達萬物之理。是故至人無為,大圣不作,觀于天地之謂也。
今彼神明至精,與彼百化。物已死生方圓,莫知其根也。扁然而萬物,自古以固存。六合為巨,未離其內。秋豪為小,待之成體。天下莫不沉浮,終身不故。陰陽四時運行,各得其序。惛然若亡而存,油然不形而神,萬物畜而不知。此之謂本根,可以觀于天矣!
【解釋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。天地有長養萬物的功德,有大的美德,可是卻不言說。如果停留在言語、智巧層面,就能知曉大道。天地不言說,就近于大道了。跟上文銜接很緊密。
四時有明法而不議。春夏秋冬四時分明,春生夏長秋收冬藏,都有明確的規律,可是不擬議就已經明確了。不靠條文法令、不靠言說。世人治國,還需要有許多禮法。
萬物有成理而不說。一物必有一理,萬物都有生死的道理,可是卻不用言說。
圣人者,原天地之美,而達萬物之理。圣人能夠本于天地之美,效法天地大美無言,行無言之教。圣人能夠通達于萬物之理,能夠窮盡萬物的天理。圣人回歸于本心,就可以窮盡萬物的天理了。
是故至人無為,大圣不作,觀于天地之謂也。所以說至德的圣人無為而治,大圣人不會刻意有所作為,只是觀察體會天地,效法天地罷了。
今彼神明至精,與彼百化。今圣人精神明徹,圣人的本心已經恢復,如同明鏡照天照地,如同真金至精至純,與萬物一同變化無窮。
物已死生方圓,莫知其根也。萬物方生方死的變化,一氣要生不得不生,一氣散去要死不得不死。萬物不斷地生死輪回而不知為何生死。萬物一會是方的,一會是圓的,外在形象不斷地變化,可是卻不知道為何如此變化。前面莊子發問,是否有一真正主宰呢?如果說有主宰,不如說是每個人的自性本心。
扁然而萬物,自古以固存。萬物翩翩然而變化無窮,方生方死,自古都是如此,無時無刻都在變化。
六合為巨,未離其內。天地四方雖然巨大無窮,但是卻未能離開千變萬化的大道。
秋豪為小,待之成體。秋毫雖然很小,但是也要待到一氣而成形體。秋毫那么小的物體,也離不開此道。不管是電子、中微子,也都離不開此道??梢杂么说榔平饬孔永碚摰拿孛?。觀測中微子的一瞬間,心和中微子實相相互作用,創造了中微子。所以改變觀測條件,就會有不同的震蕩狀態,目前發現中微子有三種震蕩狀態。中微子的震蕩并不是觀測之前就存在,而是一瞬間而產生的。
天下莫不沉浮,終身不故。天下萬物無不沉浮,無不消長,永遠變化常新。新故相推,日生不滯。天下萬事萬物的消長變化,可以用卦象和六爻清楚表示。
陰陽四時運行,各得其序。陰陽四時的運行,各有各的秩序,互相不會違背。
惛然若亡而存,油然不形而神,萬物畜而不知。大道恍惚(惛然)若存若亡,大道無形無相,如果要刻意去找,還未必能夠找得到??匆部床灰?,抓也抓不住,聽也聽不到。大道沒有形跡,似乎神妙莫測。大道滋養萬物,而萬物卻不知是大道的功德。賢德的君主滋養萬民,百姓卻不知是他的功德。慈愛的父母養育子女,子女卻不知是父母的功德,不知吃了多少苦。等到自己去養育子女,方知父母的不容易。
此之謂本根,可以觀于天矣。大道才是大本,才是天地萬物之根。抓住了此根本,就可以俯仰觀天地了。有此根本,就可以知天下興衰了。
5.新生之犢
【原文】齧缺問道乎被衣,被衣曰:“若正汝形,一汝視,天和將至;攝汝知,一汝度,神將來舍。德將為汝美,道將為汝居,汝瞳焉,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!”
言未卒,齧缺睡寐。被衣大說,行歌而去之,曰:“形若槁骸,心若死灰,真其實知,不以故自持。媒媒晦晦,無心而不可與謀。彼何人哉!”
【解釋】齧缺向被衣問道。被衣說道:“你要端正形體,行得端,坐得正。純一你的視聽,非禮勿看,非禮勿聽,管住六根城門。如此物欲就不會隨便從城門進出,污染本心了?!?/span>
被衣又說道:“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,天道自然的和氣就會到來。收斂你的心智,所謂都攝六根,把六根管住?!?/span>
被衣又說道:“專一你的氣度,神就能夠留守于形體?!比绻軌驅R皇仂o,氣定神閑,就不會心猿意馬。
被衣又說道:“光明的德性將成為你所追求的美,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形體;大道之鄉將成為你的安居之所?!碑斎换謴土斯饷鞯牡滦?,相由心生,外在也會變美。
被衣又說道:“你似乎懵懵懂懂的,無心直視的樣子(瞳焉)。如果智巧比較多的,眼睛會賊溜賊溜的。你就好像是初生的牛犢,不再追求故我了!”故我是被物欲遮蔽本心的我,故我也就是小我。新我是大我,具有大愛之心。
被衣的話還沒有說完,齧缺就睡著了。被衣大悅,吟著詩句離去。詩句中說道:“齧缺看似睡著,其實不是睡著。聽了我的話,已經當下頓悟,持一守中,入于靜定。所以形體如同枯干的形骸?!闭缜懊娲羧裟倦u的故事。
被衣又吟唱道:“心如同死去,僅留下灰燼一樣。心已經處于如如不動,已經回歸于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了?!?/span>
被衣又吟唱道:“齧缺已經真正聽懂我所說的話了,所以不會守舊了?!毙娜缤P的銅鏡,要不斷作致良知的功夫,去掉銹跡。
被衣又吟唱道:“齧缺似乎無知無識,糊里糊涂的樣子,正所謂大智若愚。他已經無有私心了,雖然說無心實則有大心。所以不可以和他謀劃。他是何等人!他到底是誰呢!”已經不留戀故我,不留戀小我,已經達到無我境界了。
6.道可得乎
【原文】舜問乎丞曰:“道可得而有乎?”曰:“汝身非汝有也,汝何得有夫道?”舜曰:“吾身非吾有也,孰有之哉?”曰:“是天地之委形也;生非汝有,是天地之委和也;性命非汝有,是天地之委順也;孫子非汝有,是天地之委蛻也。故行不知所往,處不知所持,食不知所味;天地之強陽氣也,又胡可得而有邪?”
【解釋】舜問丞道:“大道可以得到而擁有嗎?”《清靜經》中講,既入真道,名為得道,雖名得道,實無所得;為化眾生,名為得道;能悟之者,可傳圣道。
丞回答道:“你的身體都并非由你所有,你如何能夠得到道呢?如何能夠擁有道呢?”
舜聽了感到很疑惑,就問道:“我的身體并非我所有,那我的身體是誰擁有呢?”
丞回答道:“是天地把形體暫時寄托給你的?!碧斓厝缤粋€大熔爐,產生了人這個形體。我只是一個執著的概念而已,佛法稱之為我執。
丞又說道:“出生并非你所固有的,并不是你所能控制的,而是天地之和氣所致,和氣到了極致,你不得不生。你這個形體總有消散的一天,和氣消散了,形體也會跟著回歸于塵土了?!?/span>
丞又說道:“你所具有的光明德性,并非你所有,而是上天賦予的德性。你的命也并非你所有,也都是順應天地而生?!毙扌幸悦p修。修性就是要明心見性,恢復本有德性。修命就是要打通經絡,實現天人合一。天有五星,人的命中有五臟。
丞又說道:“子孫并非你所有,而是天地所蛻變的?!笔廊穗x開世間,以為多子多福,然而哪個是屬于自己的呢?自己是天地大熔爐所出,子孫也是如此。
丞又說道:“所以說,行走不知往何處去,哪里是自己的家呢?人生如同浮萍,即使是故鄉,也只不過是自己的祖先多年前遷移到這個地方罷了?!?/span>
丞又說道:“居處不知持守什么,不知做什么?!睕]有什么功利心,安居不知做什么了。出門也不知去哪里了,不像如今推崇賢人,不遠萬里世人都會驅車前往拜訪。
丞又說道:“吃東西都不知什么味道?!币驗椴蛔非竺牢?,不追求口舌之欲,所以清淡寡欲。
丞又說道:“人的身體只是天地陰陽二氣和合而生罷了,又如何能夠擁有呢?”
7.澡雪精神
【原文】孔子問于老聃曰:“今日晏間,敢問至道?!?/span>
老聃曰:“汝齊戒,疏瀹而心,澡雪而精神,掊擊而知。夫道,窅然難言哉!將為汝言其崖略:夫昭昭生于冥冥,有倫生于無形,精神生于道,形本生于精,而萬物以形相生。故九竅者胎生,八竅者卵生。其來無跡,其往無崖,無門無房,四達之皇皇也。邀于此者,四肢彊。思慮恂達,耳目聰明。其用心不勞,其應物無方。天不得不高,地不得不廣,日月不得不行,萬物不得不昌,此其道與!
且夫博之不必知,辯之不必慧,圣人以斷之矣。若夫益之而不加益,損之而不加損者,圣人之所保也。淵淵乎其若海,魏魏乎其終則復始也,運量萬物而不匱。則君子之道,彼其外與!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,此其道與!”
【解釋】孔子問老子道:“今日你安居閑暇,向您請教大道?!?/span>
老子回答道:“你只需要誠心齋戒;疏通你的心,心被物欲所閉塞,所以需要疏通(疏瀹);洗滌(澡雪)你的精神,使得純凈;拋棄(掊擊)你所有的知見!”
老子又說道:“大道是極其深奧(窅然)的,是很難用語言文字去講清楚的!雖然不能言語未能及,可是我將給你講個大概?!薄兜赖陆洝分兄v,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
老子又說道:“顯明從昏暗中產生,黎明從黑暗中走來。無明就無暗,有明才有暗。有形的從無形中生成。形而上者謂之道,大道為形而上,為無形。形而下者謂之器,天地萬物為有形的。有形的萬物從無形大道中生出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精神從大道產生,形體由精氣而生,而萬物由不同的形體演變而生?!鼻f子前面講過,如果手臂變成雄雞,就用來報曉。萬物的形體是互相轉化的。
老子又說道:“所以有九竅的是胎生,也就是人和野獸;有八竅的是卵生,也就是禽類和魚?!辈还苁翘ド€是卵生,不同的形體之間互相轉化,生生死死,無有窮盡。
老子又說道:“大道來而沒有任何形跡;往而沒有邊際。沒有門戶和房屋的限制,不管在哪里都存在大道,通行而無有粘滯。大道四通八達,廣大無邊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如果能夠順應大道,四肢就強?。◤櫍??!比绻軌蝽槕蟮蓝?,起居有常,氣定神閑,就會四肢強健了。
老子又說道:“思慮通達(恂達),否則就會利令智昏。如果被物欲遮蔽了,就被堵塞了?!比绻軌蝽槕蟮?,心常處于清凈狀態,思慮很清晰。
老子又說道:“耳聰目明。耳朵靈敏,并不是向外聽到多細小的聲音,而是能夠聽見自己的心聲;目明并非看到多遠的地方,而是能夠見到自己的自性本心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圣人心不會疲勞,如果被物欲所拖累就會勞累。應接外物無有固定的方式,不會刻意去喜愛,也不會刻意去厭惡?!毙娜缑麋R,物來則應,物去不留。如果照見西施,就如實反應,但是不會評價為美;如果照見東施,也會如實反應,但是不會評價為丑。
老子又說道:“天如果不得此道,無以為高;地如果不得此道,無以為廣大;日月如果不得此道,無以運行不休;萬物如果不得此道,就不會昌盛。這都是此道的功德!”
老子又說道:“博學的人未必有真知有智慧;善辯的人未必有智慧;圣人所以斷棄多見多聞?!笔ト饲袛嗔耐緩?,不使得外在物欲污染本心?!兜赖陆洝分兄v,善者不辯,辯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
老子又說道:“增益它卻不能增多,減少它卻不能減少。如同大海一樣,旱澇都無法改變大海。自性本心具足一切,心如大海,如同天空。圣人所保全的是光明的德性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大道淵深如同大海,旱澇無法增減;高大(魏魏乎)無比,終極而又復始,無始無終,終中有始,始中有終。如此淵深高大,所以運化萬物不會匱乏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君子之道,難道是向外求取的嗎!”君子之道莫向外求,心性如海。
老子又說道:“萬物都往歸于此道,而不會匱乏,此道為萬物之根本。夫物蕓蕓,各歸其根。根本就是此道?!?/span>
8.中國有人
【原文】“中國有人焉,非陰非陽,處于天地之間,直且為人,將反于宗。自本觀之,生者,喑醷物也。雖有壽夭,相去幾何?須臾之說也,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!果蓏有理,人倫雖難,所以相齒。圣人遭之而不違,過之而不守。調而應之,德也;偶而應之,道也;帝之所興,王之所起也。
【解釋】老子又說道:“中原有圣人,非陰非陽,已經超脫了陰陽歸于一,歸于道。生死互為陰陽,有無互為陰陽。超脫陰陽,就超脫了生死?!碑斀裾幱趥鹘y文化復興的階段,中原會出圣人。
老子又說道:“圣人生于天地之間。天地為大熔爐,圣人也權且為人身,終究會返回于宗,返回于大道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圣人返歸于大道之宗本,如果從根本上來看,所謂的生,只不過是偶爾聚氣(喑醷),不得不生罷了?!碧煜聸]有不散的宴席,氣散的時候,人身也就散了。
老子又說道:“雖然有長壽和夭折的卻別,可是相差又有多遠呢?”《道德經》中由相似的句法,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。唯和阿,都是答應的聲音。聲音所代表的含義可以互換。這是教世人打破語言文字相。
老子又說道:“如此短暫的時間,如此膚淺的評論,如何足以評判堯桀的是非呢!”長壽和夭折互為陰陽,是非互為陰陽,實際上也是假象的,也歸于同一。
老子又說道:“樹木所結的稱為果;草本植物所結的稱為蓏?;ú輼淠舅Y的果實,都有理有序,先后大小不同。人倫的順序雖然參差難齊,可是也如同牙齒排列一樣,也是有理有序的。不必要非得要區分是和非?!笔呛头侵g還有無窮個層次,如同牙齒排列一樣,有個漸變的過程。貧窮和富有之間還有無窮個層次,黑和白之間也是如此。是非、黑白和貧富之間還可以互相轉化。
老子又說道:“圣人處于人倫之間,遇到了不會避諱,過去了也不會留戀?!笔ト藢Υ?、父子和夫妻這些事,也要處理好。并不是完全拋棄妻子和孩子去修行,也可以如同王陽明那樣,在事上磨煉。
老子又說道:“調和順應人倫,如此可以稱之為德?!碧斓蕾x予人光明的德性,天道也是如此調和人道。
老子又說道:“如果是隨感隨應,偶然而相應,如此是道?!毙娜缤麋R,物來則應物去不留。
老子又說道:“如果能夠如此順承天命,這就是帝王所興起的根本原因?!敝茈m然是邊陲小國,然而文王富有盛德,成為天子。
9.道不可聞
【原文】“人生天地之間,若白駒之過郤,忽然而已。注然勃然,莫不出焉;油然漻然,莫之入焉。已化而生,又化而死。生物哀之,人類悲之。解其天弢,墮其天袠。紛乎宛乎,魂魄將往,乃身從之。乃大歸乎!不形之形,形之不形,是人之所同知也,非將至之所務也,此眾人之所同論也。彼至則不論,論則不至。明見無值,辯不若默。道不可聞,聞不若塞,此之謂大得?!?/span>
【解釋】老子又說道:“人生在于天地之間,如同白駒過隙(郤),只是忽然就過去了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萬物生出的時候,勃然而生,如同江流奔注于大海,其勢不可阻擋;萬物消逝的時候,如同潑出去的油,散落一粒粒,歸于虛無(漻然),無不歸于塵土?!比f物生出而后入于塵土,如同白駒過隙。人也是如此。
老子又說道:“已經變化而生出,又變化而死去。還在生存的生物就會哀憐死去的;活著的人又會為死去的人感到悲傷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生物和人的死去,如同解開天弓的弓袋(天弢,放弓的弓衣),如果毀壞了天衣的衣囊(天袠)?!比说乃廊ゴ蚱屏怂械氖`,袋子和衣囊只是比方,如此又有什么好悲哀的呢?然而千萬不可以因此而輕生,真正的解脫是活著解脫,真正的成就是活著成就。
老子又說道:“人死去的時候無拘無束地離去了,魂魄先逝去,身體也隨之?!奔姾?,紛然而沒有約束;宛乎,宛然而超乎物象之外,歸于形而上的道。
老子又說道:“如此是歸于太虛了!”修道要知曉人身的珍貴,要借假修真。珍惜活著的機會,抓緊修行。死去并不是說歸于大道了。修行人所追求的應該是活著的時候成就。
老子又說道:“人從無形到有這個形體,又從形體到無形,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。但是這并非將要達道的人所追求的。這只是人們所共同討論的話題罷了?!边_道的人所討論的是形而上的事情。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。
老子又說道:“如果已經至于道了,就不會再去討論了,因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。如果還在討論,說明還有疑問,所以就還沒有得道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在明顯的地方不會遇見(無值)達道,大道在隱微之處。然而并非大道本身隱微,而是世人本有的良知被物欲所遮蔽罷了。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。大道實則易見易知,只是世人莫能見莫能知罷了?!?/span>
老子又說道:“與其去辯論大道,不如保持沉默。所以說沉默是金?!贝蟮离x語言文字,并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得清楚?!兜赖陆洝分兄v,正言若反。真正載道的文字似乎是荒謬的,不合情理的。
老子又說道:“大道是不能聽聞的,既然不能聽聞,還不如把耳朵給堵塞好了。非禮勿聽,非禮勿視,莫向外求,而反求于自己的本心。如果能夠見到自性本心,就可以說是真正的得道了?!?/span>
10.道在屎尿
【原文】東郭子問于莊子曰:“所謂道,惡乎在?”莊子曰:“無所不在?!睎|郭子曰:“期而后可?!鼻f子曰:“在螻蟻?!痹唬骸昂纹湎滦??”曰:“在稊稗?!痹唬骸昂纹溆滦??”曰:“在瓦甓?!痹唬骸昂纹溆跣??”曰:“在屎溺?!睎|郭子不應。
莊子曰:“夫子之問也,固不及質。正獲之問于監市履狶也,每下愈況。汝唯莫必,無乎逃物。至道若是,大言亦然。周徧咸三者,異名同實,其指一也。嘗相與游乎無何有之宮,同合而論,無所終窮乎!嘗相與無為乎!澹而靜乎!漠而清乎!調而閑乎!寥已吾志,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,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,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。彷徨乎馮閎,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。物物者與物無際,而物有際者,所謂物際者也;不際之際,際之不際者也。謂盈虛衰殺,彼為盈虛非盈虛,彼為衰殺非衰殺,彼為本末非本末,彼為積散非積散也?!?/span>
【解釋】東郭子問莊子道:“所謂的道,存在于哪里呢?”莊子回答道:“無所不在?!睎|郭子聽了著急了,莊子這么回答就像沒有回答,他又問道:“道到底確定是在哪里呢?”莊子回答道:“在螻蛄和螞蟻那里?!睎|郭子聽了有疑問,又問道:“為何道如此卑下呢?”莊子回答道:“道在稊稗?!倍?,雜草,實就像是小米。稗,形狀像水稻,是水稻的害草。
東郭子又問道:“為何道更加卑下了呢?”螻蛄和螞蟻起碼是動物,莊子再說的時候,就變成草木了。
莊子回答道:“道在磚(甓)瓦?!睎|郭子又問道:“為何道更加卑下了呢?”莊子來了一句更絕的,他干脆回答道:“道在屎尿?!睎|郭子聽了默不作聲了。東郭子也許感覺被莊子作弄了。
莊子看東郭子沒有反應,怕他誤解了,就說道:“先生你剛才所問,本來就沒有觸及大道的本質?!鼻f子很認真地回答。
莊子又說道:“(主管飲射的官員)司正和司獲向(主管市場的官員)監市問,如何用腳踩豬而知道豬的肥瘦呢?監市就告訴他們說,要往下踩,越往下踩一直到豬腿那里,豬腿的肥瘦就知道豬的肥瘦了?!贝说酪呀泩A融貫通了,對于豬都圓融通達了。這也是為何莊子說那句話的緣故,道在屎尿。在屎尿中都有大道的形跡,如此可見大道無處不在了。
莊子又說道:“你不必非要限定大道在何處,天下沒有一物不存在大道的形跡?!币晃锉赜幸焕?。
莊子又說道:“大道本來就是如此的,無所不在。用再大的言論,再高明的言論來說明,也不過如此的?!鼻f子的意思是說,我的話雖然很粗糙,可是理不糙。
莊子又說道:“周、徧(遍)和咸三個字,雖然名字不同,可是實質是相同的,都歸于一?!鼻f子這里教世人離語言文字相。印度梵文有個道字,拉丁文有個道字,漢語有個道字,可是都是指向一個同樣的道。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菩提。語言文字也是一個小宇宙。
莊子又說道:“讓我們嘗試著一起遨游于無所有的大道之鄉,天地萬物同合于一體的大論,如此是無有窮盡的!”
莊子又說道:“試著讓我們一起率性而無為吧!”《大學》中講,率性之謂道。以自性本心為率先,為指引,而不是以物欲為率先,如此就是道了。
莊子又說道:“澹然而清靜!寂寞而清靜!調和而閑舒!”在大道之鄉就是如此美妙!
莊子又說道:“如果能夠如此,我的心志已經靜寂了。往外去,也不知去哪里了。去而復來又不知在哪里止步。我已經往來于大道之鄉,而不知有所窮盡?!?/span>
莊子又說道:“徜徉于虛無廣大(馮閎)的大道之鄉,即使是有大智慧的人入于大道也不知哪里是窮盡?!?/span>
莊子又說道:“主宰萬物的大道和萬物同為一體,無邊無際。然而對于具體一物而言,各有各的邊際,就是所謂的物的邊際?!碧煊刑爝?,海有海岸。宇宙的實相是無內無外的。
莊子又說道:“大道在萬物之中沒有邊際,要去找很難找得到。然而對于得道的人,就可以隨處見到大道的邊際,一物必然有一理。雖然顯得有邊際,可是大道實則沒有任何邊際和形跡,無一物可得?!?/span>
莊子又說道:“我們說盈滿、虧虛、衰敗、肅殺。大道可以使得萬物盈滿和虧虛,可是大道本身并不隨其變化。大道如同大海,不管是旱澇都不會變化。大道使得萬物衰敗和肅殺,但是大道本身不會變化。大道使得萬物有本有末,可是大道本身卻無內無外,無本無末。大道使得萬物有積聚和消散,而大道本身不會變化?!?/span>
11.論道非道
【原文】妸荷甘與神農同學于老龍吉。神農隱幾闔戶晝瞑,妸荷甘日中奓戶而入曰:“老龍死矣!”神農隱幾擁杖而起,嚗然放杖而笑,曰:“天知予僻陋慢訑,故棄予而死。已矣夫子!無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!”
弇堈吊聞之,曰:“夫體道者,天下之君子所系焉。今于道,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,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,又況夫體道者乎!視之無形,聽之無聲,于人之論者,謂之冥冥,所以論道,而非道也?!?/span>
【解釋】妸荷甘、神農一起向老龍吉學道。老龍吉為懷道的人。
神農在大白天關著門,依靠著幾案打瞌睡。妸荷甘中午的時候,推開(奓)房門進來,說道:“老龍老師已經死去了!”
神農依靠著幾案,扶著拐杖起來,咚的一聲(嚗然),把拐杖放下,就大笑起來,他說道:“上天知道我鄙陋放浪(慢訑),所以老師棄我而死去了。完了!先生沒有給我留下修道的法門就走了!”弟子們總以為師父沒有教完絕招,實則已經全部說完了,修行得靠弟子努力了。王陽明先生臨終遺言:此心光明,亦復何言!
弇堈吊聽聞了此事,就說道:“所謂得道的人,是天下的君子所歸依的宗主,如同小舟所系靠之處?!笨鬃咏痰茏觽円蘧尤?,有志于道;而不要修小人儒,有志于功名。
弇堈吊又說道:“老龍對于道而言,只是秋毫那么細的末端都沒有到萬分之一,如此細微的成就,尚且知道藏住真言而死去,更何況是真正的得道的人呢!”康有為老師朱九江先生在臨終的時候,將其畢生所作,付之一炬。
弇堈吊又說道:“大道無形無相,所以看它見不到任何形象,聽它聽不到任何聲音。正所謂大音希聲,大象無形。在人面前談論大道,只能稱之為冥冥。所以說,用言語談論的大道,并非真正的大道?!彪m然這么說,但是言語和文字當中,也有大道的形跡。既然屎尿中都有,語言和文字當然更加有了。
12.不知之知
【原文】于是泰清問乎無窮曰:“子知道乎?”無窮曰:“吾不知?!庇謫柡鯚o為。無為曰:“吾知道?!痹唬骸白又?,亦有數乎?”曰:“有?!痹唬骸捌鋽等艉??”無為曰:“吾知道之可以貴,可以賤,可以約,可以散,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?!?/span>
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:“若是,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,孰是而孰非乎?”無始曰:“不知深矣,知之淺矣;弗知內矣,知之外矣?!庇谑翘┣逯卸鴩@曰:“弗知乃知乎!知乃不知乎!孰知不知之知?”
無始曰:“道不可聞,聞而非也;道不可見,見而非也;道不可言,言而非也。知形形之不形乎!道不當名?!?/span>
無始曰:“有問道而應之者,不知道也。雖問道者,亦未聞道。道無問,問無應。無問問之,是問窮也;無應應之,是無內也。以無內待問窮,若是者,外不觀乎宇宙,內不知乎大初。是以不過乎昆侖,不游乎太虛”。
【解釋】于是,泰清向無窮問道:“你知曉大道嗎?”無窮回答道:“我不知?!庇窒驘o為問道。無為回答道:“我知道?!彼謫柕溃骸凹热荒阒獣源蟮?,那大道有名數嗎?”無為回答道:“有?!?/span>
又問道:“名數是怎么樣的呢?”無為回答道:“我知曉,大道可以貴不可言,可以卑賤,可以聚合,可以離散,這是我所知曉的大道的名數?!辟F賤互為陰陽,合散互為陰陽。大道可以分為陰陽,而陰陽又可以歸于大道。
泰清將問無窮、無為的情況,再去問無始道:“如此看來,我問無窮,無窮卻不知,而無為卻知曉,到底誰是誰非呢?”看來他還是沒有把握,不知道哪個水平更高一些。
無始回答道:“無窮雖然說不知大道,此則知曉大道很玄深了;無為雖然說知道,此則知曉大道很淺。如果說不知,則屬于內行的了,是真正知道的。如果說自己知道了,則屬于外行了,在道之外了?!?/span>
于是泰清聽了,就由衷地感嘆道:“不知才是真知!知才是不知!又有說能夠知道不知之知呢?”世人都知道神,又有誰知道不神之至神呢?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有關于不知之知的精彩論述。蘇格拉底說,我比別人多知道一點,就是我知道自己的無知?!兜赖陆洝分兄v,知不知,尚矣;不知知,病也。
無始又說道:“大道不可聽聞,聽聞的就并非真正的大道。大道不可看見,看見的就并非真正的大道。大道不可言說,言說的就并非真正的大道?!?/span>
無始又說道:“如此就知曉形成萬物形體的是沒有形體的大道!大道不應當有名字,之所以起這個名字只是勉強罷了?!薄兜赖陆洝分幸仓v,強名曰道。勉強起了個名字為道。
無始又說道:“如果別人問道,而用言語去回應的,不是真正的知曉大道?!睙o窮說不知,而無為說知,無窮知曉大道程度更深一些。雖然大道不能用言語回應,但是也可以勉強用言語來比方,來解說。如果不能用言語,莊子洋洋灑灑這么多文字都白寫了。莊子所寫,都是載道的文字。特別是本章節,屬于往北逍遙游于玄冥之地,更是有許多關于大道的精彩論述。
無始又說道:“雖然問道,可是由于沒有言語回應,所以也沒有聞道。如果有言語回應,則那個人也未必知道,所以也沒有聞道?!?/span>
無始又說道:“大道是不能問的,問了也不能用言語回答?!?/span>
無始又說道:“大道不能問,可是勉強去問,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。大道不能回答,如果勉強回答了,是由于內在沒有真正印證大道,不能得道的?!?/span>
無始又說道:“一個沒有內在得道的人,面對一個沒有太大意義的問道的問題,如此是很尷尬的。如此兩者,在外不能觀察宇宙現象,在內不能知曉太初的大道,知曉宇宙的本源?!睈垡蛩固瓜鄬φ撍枋龅?,只是觀察宇宙的現象,并非宇宙的實相和本源。
無始又說道:“如此就不能超過昆侖之巔,不能遨游于太虛大道之鄉?!贝蟮啦豢梢?,不可聞,不可言,不可知,不可名,不可問,不可應。
13.未能無無
【原文】光曜問乎無有曰:“夫子有乎?其無有乎?”光曜不得問,而孰視其狀貌。窅然空然,終日視之而不見,聽之而不聞,搏之而不得也。
光曜曰:“至矣,其孰能至此乎!予能有無矣,而未能無無也;及為無有矣,何從至此哉!”
【解釋】光曜問無有道:“先生是有的呢?還是沒有的呢?”光曜得不到回答,而仔細觀察無有的狀貌。無有實則是大道。
可是無有的外貌,似乎空空的無所有的樣子(窅然)。終日看它,都看不見,聽它也聽不見,抓取它也抓取不到。
光曜說道:“已經是至道了,有誰能夠至此境界呢!”
光曜又說道:“我能有無,而不能沒有無。我能無為,而不能無無為。連無的束縛,無為的束縛都要去掉?!毙薜佬枰鸱?,連佛法的執著也要去掉。佛法就好像是治病的藥,連治病的藥也不能執著。六祖曾經說過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?!兜赖陆洝分兄v,視之不見名曰夷。聽之不聞名曰希。搏之不得名曰微。
光曜又說道:“可是只是到了無有的程度,連無無都沒有到達,如何能夠至此大道之鄉呢!”
14.不用之用
【原文】大馬之捶鉤者,年八十矣,而不失豪芒。大馬曰:“子巧與!有道與?”曰:“臣有守也。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,于物無視也,非鉤無察也。是用之者,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,而況乎無不用者乎!物孰不資焉!”
【解釋】大司馬的屬下有一個善于鍛打寶劍的能工巧匠。雖然已經有八十歲高齡了,可是所鍛打的寶劍的鋒芒卻不差絲毫。
大司馬問道:“你的手藝真是很精巧!里面有什么門道嗎?”
工匠回答道:“臣有所持守的鍛劍門道。臣下從二十歲開始就特別愛好鍛打寶劍。對于其它東西都不會多看一眼,如果不是寶劍我是不會去觀察的?!敝皇菍P闹轮驹阱懘驅殑ι?。
工匠又說道:“所謂的有用,也就是技巧,是憑借不用才能有用。更何況不用,無不用本身呢!用和不用互為陰陽,連不用都要去掉,如此就近于道了?!?/span>
工匠又說道:“萬物之中又有說不靠大道資助呢!”有用要靠無用來資助。大道是無用之大用。
15.無古無今
【原文】冉求問于仲尼曰:“未有天地可知邪?”仲尼曰:“可。古猶今也?!比角笫柖?,明日復見,曰:“昔者吾問‘未有天地可知乎?’夫子曰:‘可。古猶今也?!羧瘴嵴讶?,今日吾昧然,敢問何謂也?”仲尼曰:“昔之昭然也,神者先受之;今之昧然也,且又為不神者求邪!無古無今,無始無終。未有子孫而有子孫;可乎?”冉求未對。
仲尼曰:“已矣,未應矣!不以生生死,不以死死生。死生有待邪?皆有所一體。有先天地生者物邪?物物者非物。物出不得先物也,猶其有物也。猶其有物也,無已。圣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,亦乃取于是者也”。
【解釋】冉求問孔子道:“沒有天地之前的情況,可以知曉嗎?”孔子回答道:“可以的。古代猶如當今?!惫沤褚焕?,無古無今。
冉求沒有再繼續問,而退下去了。第二天又來見孔子,問道:“昨天我問‘沒有天地之前的情況,可以知曉嗎?’先生回答道:‘可以。古代如同當今?!蛱煳乙婚_始還是很明白的,可是今天我卻糊涂了,敢問這是為何呢?”
孔子回答道:“昨天你明白,這是由于心神先領受了,也就是僅僅停留在意識層面的;現在卻有糊涂了,這是由于不神所求證的,也就是本心在求證!”世人只是知道神,而不知道不神之至神。
孔子又說道:“本來是無古無今,無始無終的?!睍r間只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錯覺罷了?!督饎偨洝分兄v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
孔子又說道:“如果沒有子孫而能生出新的子孫來,能不能呢?”古代都沒有,如果生出當今呢?開始都沒有,如何生出終結來呢?冉求聽了沒有說話。
孔子又說道:“算了吧,不用回答了!前面講無古無今,無始無終,對于生死也是如此,無生無死。如果連生都沒有,如何生出死來呢?如果連死都沒有,如何生出生來呢?”
孔子又說道:“生和死有對待分別嗎?生死本來為一體的?!鄙廊缤铝恋挠?。世人看月亮似乎有圓有缺,可是只是假象而已,月亮隨時都是一整個的。對于生死也是如此。
孔子又說道:“先于天地所生的是物體嗎?主宰萬物的并非有形的外物了,而是無形的大道?!?/span>
孔子又說道:“要生出萬物,可是不能找到最先的那個物。最先的那個物是找不到的,只能找到無形的大道。大道似乎有物,實則無一物。雖然沒有一物,可是卻能不停地生出萬物?!?/span>
孔子又說道:“圣人愛世人,似乎無形無物,可是卻能夠光耀世間無有停息,這也是效法大道?!鼻f子的光輝照耀兩千多年了。
16.至言去言
【原文】顏淵問乎仲尼曰:“回嘗聞諸夫子曰:‘無有所將,無有所迎?!馗覇柶溆??!?/span>
仲尼曰:“古之人,外化而內不化,今之人,內化而外不化。與物化者,一不化者也。安化安不化?安與之相靡?必與之莫多。狶韋氏之囿,黃帝之圃,有虞氏之宮,湯武之室。君子之人,若儒墨者師,故以是非相齏也,而況今之人乎!圣人處物不傷物。不傷物者,物亦不能傷也。唯無所傷者,為能與人相將迎。山林與,皋壤與,使我欣欣然而樂與!樂未畢也,哀又繼之。哀樂之來,吾不能御,其去弗能止。悲夫,世人直為物逆旅耳!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,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。無知無能者,固人之所不免也。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,豈不亦悲哉!至言去言,至為去為。齊知之所知,則淺矣?!?/span>
【解釋】顏淵問孔子道:“顏回我曾經聽聞先生說過,‘物走的時候,不要有所送;物來的時候,不要有所迎?!伝馗覇?,如何游心于物呢?”前面有講過不將不迎。對于外物來的時候,不提前浮想聯翩,不去迎接;對于外物走的時候,心沒有粘滯,不會舍不得。心如明鏡一般,物來則應,物去不留,如此而已。
孔子回答道:“古代的人,在外能夠隨物而變化,能夠順應人倫,而內在沒有變化,能夠保持本真,保有光明的德性。當今的人就不同了,內在發生變化了,本真已經遷改了,而外在卻不能隨物而變化,還要拘泥于古?!?/span>
孔子又說道:“古代隨外物變化的人,內在本真卻一成不變?!?/span>
孔子又說道:“什么是變化的,而什么是不變的呢?所不變的是每個人本有的明德,本有的光明的德性,本有的自性本心。所變化的是萬事萬物?!?/span>
孔子又說道:“內心和外物如何相互磨合作用呢?”蘇東坡有一首琴詩。如果琴上有琴聲,為何放在匣子里不自鳴呢?如果手指上有琴聲,為何不在手指上聽呢?手指對應于心,琴對應于實相,心與實相作用的一瞬間,創造了萬事萬物。由此可見,萬事萬物如樂曲一樣,如夢如幻。
孔子又說道:“既然自性本心不變,外物必然不能使得它增多,也不能使得它變少?!弊孕跃咦阋磺?,本心無所不包無所不容。自性如大海,旱澇都不能有所變化。
孔子又說道:“隨著時代的變遷,世道日益衰落,人所居處的地方越來越狹小,心所居之處也越來越狹小。由大心變成小心,由大愛變成小愛。由大我變成小我了。遠古帝王狶韋氏的苑囿很大,黃帝園圃就比苑囿小好多了,有虞氏(舜帝)的宮殿就更小了,成湯和武王的居室就更加狹小了?!碑斀袷郎?,時代越進步,人們只能是生活在樓房狹小的格子里了。前面所說,外物在變化,這就是明證了。
孔子又說道:“所謂的君子,比如儒者或者墨者這類人,還因為是非而相互詆毀,更何況世代日益衰落的普通世人呢!”人心不古??!雖然世道人心變化,可是自性本心并沒有絲毫變化,只是由于自性本心上遮蔽了太多灰塵,太多的物欲罷了。
孔子又說道:“圣人與外物相處,而不會傷害外物?!?/span>
孔子又說道:“圣人忘卻物欲,外物也不能傷圣人?!薄兜赖陆洝分兄v,蓋聞善攝生者,陸行不遇兕虎,入軍不被甲兵,兕無所投其角。
孔子又說道:“之所以不被外物所傷,是由于外物與人能不將不迎?!蓖馕飦淼臅r候,不會提前去迎接,不會不擇手段去獲取未到的名利。外物走的時候,不會舍不得,跟著去送,名利該走就走。孫叔敖三次升職,而三次免職,都不悲不喜。
孔子又說道:“高山叢林,澤邊洼地(皋壤),我對這些外物都會不將不迎,只是欣欣然很快樂的樣子!”不是對名利感到快樂,名利是有緣有故的快樂;而是對自然之樂,這是無緣無故的快樂。
孔子又說道:“如果是有緣有故的快樂,就會依賴于外物,快樂還沒有完畢,哀傷就會相繼而來了?!?/span>
孔子又說道:“哀傷和歡樂的到來,我不能抵御,它們走的時候也無法阻止?!毕才返淖兓?,這并不是自性本心。雖然哀傷和歡樂都是內在的,但是也是變化無常的。什么才是真正不變的呢?那就是每個人的自性本心,每個人本有的光明德性。
孔子又說道:“真是太可悲了,世人就好像是外物所臨時寄宿的旅舍罷了!”完全隨著外物的變化而變化,時而哀傷,時而快樂,完全無法自主。
孔子又說道:“人只能知道所遇見的事物,而不能知道未遇見的事物。人能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,而不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?!蓖蹶柮飨壬谫F州龍場悟道的時候,已經內在印證大道了。自性中具足一切。雖然沒有親眼親耳遇見所有事物,但是卻能夠知萬物之理了。每個人的本心都有良知良能。
孔子又說道:“無知和無能,這是常人所未能避免的。人并不是超人,對于所有的東西都能知,對于所有的事情都能去做?!比欢绻軌蛑雷约?,知道自己的自性本心,就可以知曉天底下許多的道理了,就可以具備良知良能了。
孔子又說道:“所以說,世人都務必想要做不可避免的事情,豈不是很可悲呢!每個人所知所能都是有限的,卻要求自己去做?!奔词故亲非笪虻?,這也是一種欲望。
孔子又說道:“至言(載道的語言文字)要去除語言文字,也就是離語言文字相。至為(修成正道的行為),要去掉有所作為,連成道的欲望都要放下,如此才可以真正得道?!?/span>
孔子又說道:“人的所知本來就不齊全,而強要知,如此就是淺陋了?!辈灰馇?,而是反求自性本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