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站點
                  > 莊子素解 第十三章 山木
                  詳細內容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素解 第十三章 山木

                  時間:2023-02-02     人氣:7326     來源:佛山資訊網     作者:陳書增注解
                  概述:【原文】莊子行于山中,見大木枝葉盛茂,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。問其故,曰:“無所可用?!鼻f子曰:“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。......

                  1.養形存生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莊子行于山中,見大木枝葉盛茂,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。問其故,曰:“無所可用?!鼻f子曰:“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莊子在山中行走,見到一棵大樹,枝葉繁茂。伐木的人紛紛在大樹旁停步觀望,都沒有想去砍伐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就問伐木的人為何不去砍伐。伐木人回答道:“沒有什么用處的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說道:“這棵大樹正是由于沒有用處,不能具備好木的材質,所以能夠享盡天年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2.殺不鳴者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夫子出于山,舍于故人之家。故人喜,命豎子殺雁而烹之。豎子請曰:“其一能鳴,其一不能鳴,請奚殺?”主人曰:“殺不能鳴者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莊子走出山,在朋友家中休息。朋友見到莊子很歡喜,就讓童仆殺鵝而烹煮,款待莊子。


                  童仆問道:“有一只鵝鳴叫,另外一只鵝不鳴叫,請問殺哪一只好呢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主人回答道:“殺那只不鳴叫的鵝?!睘槭裁粗魅藭@么說呢?


                  3.道德之鄉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明日,弟子問于莊子曰:“昨日山中之木,以不材得終其天年;今主人之雁,以不材死。先生將何處?”莊子笑曰:“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。材與不材之間,似之而非也,故未免乎累。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,無譽無訾,一龍一蛇,與時俱化,而無肯專為;一上一下,以和為量,浮游乎萬物之祖,物物而不物于物,則胡可得而累邪!此神農、黃帝之法則也。若夫萬物之情,人倫之傳,則不然。合則離,成則毀;廉則挫,尊則議,有為則虧,賢則謀,不肖則欺。胡可得而必乎哉!悲夫!弟子志之,其唯道德之鄉乎!”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第二天,弟子問莊子道:“昨天山里的大樹,因為不能成為良材而能夠享盡天年。今天主人的鵝,卻因為不能鳴叫就死去了,也是由于不材而死去的。先生假如說是你,你會選擇不材呢,還是有材呢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笑著回答道:“莊周我啊,將處于材和不材之間?!笨磥砬f子太狡猾了,如此回答。我們趕緊聽聽他有何高論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處于材和不材之間,似乎符合于大道,實則并非符合的,所以還未免會受到牽累?!辈荒軋讨谧?,不能執著于右,也不能執著于中。不能執著于長線,不能執著于短線,也不能執著于中線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如果能夠順應大道而逍遙浮游于道德之鄉則不然。已經無有贊譽,也有無有詆毀(訾)。時而如同龍一樣,時而如同蛇一樣,時隱時現,變化莫測。世人呼之以牛,以牛應之。呼之以馬,以馬應之。不會專門執著,自恃其為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得道的人如同龍,時隱時現,一上一下。上則通達于道,下則通達于器世界。上則出世,下則入世。上則為龍,下則化為蛇。以和順天地萬物為準則,和光同塵,游于天地萬物之間。逍遙游于萬物未生之前。主宰萬物而不被外物所奴役,則如何會受外物所系累呢!”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這是神農氏、黃帝的法則?!眱晌皇ト硕紴榈玫赖母呷?。神農氏留下《本草經》,而黃帝留下《黃帝內經》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對于萬物之情,人情變化就不是如此了?!比说淖孕员拘氖遣槐煌馕锼鶢坷鄣?,可是本心分出七情六欲,就有變化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萬物的實情是如何的呢?有會合,就有分離。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。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社稷也是如此。有成功就會有毀敗?!苯裉觳徊牡?,明天也許就是材,就有了禍害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太過于廉潔的,就會遭受挫折。太過于有棱角的,就會被挫掉了。處于尊貴的高位,必然會被人非議。處于上位的人,必然會被人所非議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如果刻意有為,則必然會遭受虧損?!睂τ诔垂啥?,如果刻意有為頻繁操作,必然遭受不必要的損失。需要無為而治。短線頻繁操作,九死一生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如果賢德,就會遭人謀算?!痹里w賢德,所以被秦檜謀算。賢德如同大樹,是棟梁之材,必然會容易遭人嫉妒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如果不夠賢德就會被人欺凌?!彼圆还苁琴t德還是不賢德,都不好。不管是有材,還是不材,也都不好,處于中間也不見得好到哪里去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如何能夠免于禍患呢!真是可悲??!弟子請務必記住,只有道德之鄉才能免于憂患??!”處于材和不材之間并不會免于憂患。


                  4.皮為之災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市南宜僚見魯侯,魯侯有憂色。市南子曰:“君有憂色,何也?”魯侯曰:“吾學先王之道,修先君之業;吾敬鬼尊賢,親而行之,無須臾離居;然不免于患,吾是以憂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市南子曰:“君之除患之術淺矣!夫豐狐文豹,棲于山林,伏于巖穴,靜也;夜行晝居,戒也;雖饑渴隱約,猶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,定也;然且不免于罔羅機辟之患。是何罪之有哉?其皮為之災也。今魯國獨非君之皮邪?吾愿君刳形去皮,灑心去欲,而游于無人之野。南越有邑焉,名為建德之國。其民愚而樸,少私而寡欲;知作而不知藏,與而不求其報;不知義之所適,不知禮之所將;猖狂妄行,乃蹈乎大方;其生可樂,其死可葬。吾愿君去國捐俗,與道相輔而行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君曰:“彼其道遠而險,又有江山,我無舟車,奈何?”市南子曰:“君無形倨,無留居,以為君車?!本唬骸氨似涞烙倪h而無人,吾誰與為鄰?吾無糧,我無食,安得而至焉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居住在市南名字叫宜僚的人拜見魯侯??吹紧敽蠲嬗袘n色。南子問道:“君主為何面帶憂色呢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魯侯回答道:“我雖然學習效法先王之道,繼續先君主的遺命。我敬鬼神而尊重賢德的人才,親力親為,一點功夫都不敢耽擱怠慢。然而卻不能免于憂患,所以我就感到憂慮了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說道:“君主你消除憂患的方法太過于淺陋了!”聽聽他有何高見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又說道:“豐美的狐貍,有文采的豹子,雖然棲息于山林之中,隱藏于巖石洞穴之中,不敢輕舉妄動,能夠處于靜定。白天隱藏起來不動,夜晚出來活動,這是持戒。雖然饑渴困乏(隱約),但還是遠(胥疏)去江湖之上去求食,這是定。然而卻不免于被捕捉鳥獸的機械(罔羅機辟)所傷害。它們又有什么罪過呢?是由于身上的皮所帶來的災難的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又說道:“現在魯國難道不就相當于君主你美麗而珍貴的皮毛嗎?我愿意幫君主你刮形去掉皮毛,洗心而去除物欲,而逍遙游于無人的大道之鄉野?!鼻懊嬷v道德之鄉無有憂患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又說道:“遙遠的南方有個城鎮,名字叫建德之國。國內的百姓愚鈍而純樸,少有私心而清心寡欲。光知道勞作而不知收藏,光知道給予而不知道回報。不知怎么樣做才能符合義,不知道怎么樣做菜符合禮。雖然隨心所欲,任意而行,卻能夠行走于大方之道。生的時候過得快樂,而死后有安定的地方安葬。生死都有安身之所。我但愿君主你去除你的國家,如同去除毛皮,捐棄世間俗務,與大道相依而行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魯候聽了就問道:“怎奈何那個地方太過于遙遠,路途艱險,又有江河、大山阻隔,我沒有船和車,如何去得了呢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回答道:“君主你只要形態不傲慢,就會圓轉,傲慢為一毒;如果對外物沒有留滯,不會留戀于物欲,就可以走動起來了,這就為君主你準備好車了?!狈鹜訋е畧F在河邊走的時候,看到河中漂浮著一些東西。他給弟子們說法,假如這些東西在中間不被綠洲擱淺,不被人撿起,總有一天會流到大海的。


                  魯候又問道:“你所說的那個地方幽深而遠,我到了那里和誰當鄰居呢?我沒有糧食吃,又怎么能夠到那里呢?”大道幽深而遠,似乎極其遙遠,但是大道絲毫不離我們左右。得道的資糧是什么呢?


                  5.虛船無害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市南子曰:“少君之費,寡君之欲,雖無糧而乃足。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,望之而不見其崖,愈往而不知其所窮。送君者皆自崖而反,君自此遠矣!故有人者累,見有于人者憂。故堯非有人,非見有于人也。吾愿去君之累,除君之憂,而獨與道游于大莫之國。方舟而濟于河,有虛船來觸舟,雖有惼心之人不怒,有一人在其上,則呼張歙之,一呼而不聞,再呼而不聞,于是三呼邪,則必以惡聲隨之。向也不怒而今也怒,向也虛而今也實。人能虛己以游世,其孰能害之!”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南子說道:“減少君主你的費用,君主你清心寡欲,雖然沒有糧食而已經有足夠的資糧了?!痹谏衔坏娜饲逍墓延?,下位必定效法,百姓就不會稅負太重。清心寡欲就是修道的資糧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又說道:“君主你涉江而過海,雖然遠望,可是看不見對岸。越往前走,越不知道哪里是窮盡,哪里是盡頭。送別君主的人從岸邊返回,君主你從此就遠在大道上了!”求道實則莫向外求,并不是走得越遠就知道得越多。足不出戶,可知天下事。只需要反求諸己,自性本心就是到。佛家說從此岸渡到彼岸。如果能夠頓悟而得道,當下即到彼岸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又說道:“所以說,有國的人為國所累,有國就有人,有人的人為人所牽累。被人役使得人,就有憂慮了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又說道:“所以說,堯沒有國家之累,把帝位禪讓給了舜;堯帝不輕易使用民力,所以百姓似乎感覺不到帝王的存在?!眻虻鄣臅r候,有一位老人唱道,帝力與我何加焉。在老人看來,他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幸福的日子只是自己勞作所得,并非帝王所給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又說道:“我愿意去除君主你的牽累,去除君主你的憂患,而獨自與大道逍遙游于廣大的國度?!贝竽畤鴮崉t是道德之鄉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又說道:“一條船剛要渡河,另外有一條空船撞上了。雖然有急性子的人(惼心之人)在船上,但是也不會感覺憤怒?!币驗閷γ鎭淼氖强沾?,沒有人如何能夠動怒呢?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又說道:“假如空船上有一個人,則急性子的人就會喊趕緊撐開,趕緊收攏靠岸(歙)。如果一次喊叫對方聽不見,第二次喊叫再聽不見,第三次再喊,必然會惡語相向了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南子又說道:“之前不會動怒而現在動怒,之前是空船無人,而現在實船有人。人如果能夠如同空船一樣,把自己空虛以逍遙游于世上,又有誰能夠加害呢!”


                  6.毫毛不挫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北宮奢為衛靈公賦斂以為鐘,為壇乎郭門之外,三月而成上下之縣。王子慶忌見而問焉,曰:“子何術之設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奢曰:“一之間,無敢設也。奢聞之,‘既雕既琢,復歸于樸’,侗乎其無識,儻乎其怠疑;萃乎芒乎,其送往而迎來;來者勿禁,往者勿止;從其強梁。隨其曲傅,因其自窮,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,而況有大涂者乎!”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北宮奢幫衛靈公斂百姓之財,制作編鐘。他在城門外筑壇祭祀,因為在制作編鐘之前必須要先祭祀。三個月后,就建成了上下兩層鐘架。


                  王子慶忌(吳王僚的兒子)見到就問道:“你有何法術設壇呢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北宮奢回答道:“一心只是在于編鐘之間,不再另外有什么設的。我聽聞一句話:‘雕琢已經失去本性了,復原就會歸于本性,歸于純樸了’”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北宮奢又說道:“我鑄造編鐘,無知無識,不會想著有什么功勞,只是一心在編鐘上;”侗,無知無識的樣子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北宮奢又說道:“似乎無心樣子,似乎很懈怠無所事事,似乎有疑問猶豫不決,不知道去做什么?!眱?,無心的樣子。鑄造編鐘無為而治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北宮奢又說道:“來捐獻鑄造編鐘的人很多,迎來送往,無法辨認是誰捐獻的,誰捐獻了多少?!陛?,聚集,形容人多。芒,茫然,無法辨認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北宮奢又說道:“愛來就來,來的人不會禁止;愛走就走,走的人也不會阻止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北宮奢又說道:“強橫不講理的,也自隨其便,只是讓來者盡力而為,而不會令其不堪重負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北宮奢又說道:“所以雖然早晚不斷地募捐和斂財,而絲毫都不會挫傷募捐的人們,而更何況是懷有大道者辦事呢!”懷有大道的人辦事,百姓樂推而不會厭煩。雖然在上位,可是百姓不會以之為重。


                  7.燕子之道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孔子圍于陳蔡之間,七日不火食。大公任往吊之曰:“子幾死乎?”曰:“然”?!白訍核篮??”曰:“然?!比卧唬骸坝鑷L言不死之道。東海有鳥焉,其名曰意怠。其為鳥也,翂翂翐翐,而似無能;引援而飛,迫脅而棲,進不敢為前,退不敢為后;食不敢先嘗,必取其緒。是故其行列不斥,而外人卒不得害,是以免于患。直木先伐,甘井先竭。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,修身以明污,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,故不免也。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:‘自伐者無功,功成者墮,名成者虧?!肽苋スεc名而還與眾人!道流而不明居,得行而不名處;純純常常,乃比于狂;削跡捐勢,不為功名。是故無責于人,人亦無責焉。至人不聞,子何喜哉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曰:“善哉!”辭其交游,去其弟子,逃于大澤;衣裘褐,食杼栗;入獸不亂群,入鳥不亂行。鳥獸不惡,而況人乎!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孔子被圍困于陳蔡之間,在陳國和蔡國之間,七天都不能生火吃飯。大公任這個人前往慰問孔子,他問道:“你是不是幾乎要餓死了?處境如此兇險,處于死地了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回答道:“是的?!贝蠊斡謫柕溃骸澳銋拹核廊??”孔子回答道:“是的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我嘗試給你講講不死之道。東海有一種鳥,名字叫意怠,也就是燕子。燕子這種鳥,飛起來特別遲緩,似乎不能高飛的樣子(翂翂翐翐)。飛得很慢,似乎不能飛翔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起飛必然會援引別的燕子一起同伴而飛;停下來不敢單獨棲息,必然擠在一堆燕子中,脅部互相都碰到一起了?!彪m然處于南方,經常家中有燕子窩,卻從未觀察如此仔細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燕子飛行的時候,進不敢飛到最前面,退卻不敢處于最后?!笔廊藶榱嗣麪幭瓤趾?,燕子卻如同懷道的高人,不敢為天下先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燕子吃東西的時候,不敢先嘗,必然會取其它鳥兒吃剩下的食物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所以燕子在行列之中不會互相排斥,愛集體行動,而外人終究不能傷害燕子,所以就免于憂患了?!毖嘧硬粣埏@露自己的才能,所以能夠免于禍患。如果像孔子這樣,太過于鋒芒畢露,就會危險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所以說,筆直的樹木必然會先遭受砍伐,前面所說的無用的大樹卻能夠享盡天年。一口井如果有甘甜的井水,必然會先枯竭?!蹦拘阌诹?,風必摧之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你或許賣弄聰明,粉飾自己的智巧而驚嚇愚鈍的人;刻意修身自好而顯示別人的污濁;似乎明亮的樣子,就好像是舉著日月而行走。所以不能免于憂患的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昔日我曾經從修道有大成的人那里聽說過一句話:‘愛自夸的人無功勞;功成而不知道隱退的人,必然會遭受毀??;聲名顯赫的人,如果不能身退,必然會遭受損傷?!薄兜赖陆洝分兄v,自見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無功,自矜者不長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又有誰能夠去除功名而返回到眾人當中呢!如同燕子那樣,不敢為天下先?!狈扼辉诠Τ擅椭?,能夠隱退,是真丈夫!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大道流布,無處不在,可是不會明白顯示自己的存在。雖然在萬物之中都存在大道的形跡,可是大道卻不自居。圣人富有盛德,行于天下,可是卻不以仁德自居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圣人心地純真,一切似平平常常,所謂平常心是道。然而卻被世人誤以為狂人?!蓖蹶柮飨壬婚_始出來弘揚心學,被世人排擠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削除自己的形跡,不想被人所知,不求聞達于諸侯。捐棄所有的權勢,不被權勢所系累。圣人不為功名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大公任又說道:“所以說,不會責求于他人,他人也不會責求于自己。至德的人不求聞達,而你為何卻以聞達為喜呢?”《道德經》中講,是以圣人執左契,而不責于人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回答道:“善哉!”孔子對大公任所說的這番話非常的贊許。于是孔子就辭去故交好友,離開弟子們,逃避于山澤曠野之中。穿著粗衣,靠采食橡子(杼)和板栗充饑??鬃幼呷胍矮F群中,野獸不亂,不會受到驚嚇。走入鳥群中,鳥群的行列不會散亂。鳥獸不會厭惡,更何況是人呢!


                  8.以天屬也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孔子問子桑雽曰:“吾再逐于魯,伐樹于宋,削跡于衛,窮于商周,圍于陳蔡之間。吾犯此數患,親交益疏,徒友益散,何與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曰:“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?林回棄千金之璧,負赤子而趨?;蛟唬骸疄槠洳寂c?赤子之布寡矣;為其累與?赤子之累多矣。棄千金之璧,負赤子而趨,何也?’林回曰:‘彼以利合,此以天屬也?!蛞岳险?,迫窮禍患害相棄也。以天屬者,迫窮禍患害相收也。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。且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;君子淡以親,小人甘以絕。彼無故以合者,則無故以離?!笨鬃釉唬骸熬绰劽?!”徐行翔佯而歸,絕學捐書,弟子無挹于前,其愛益加進。


                  異日,桑雽又曰:“舜之將死,真泠禹曰:‘汝戒之哉!形莫若緣,情莫若率。緣則不離,率則不勞;不離不勞,則不求文以待形。不求文以待形,固不待物?!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孔子問子桑雽道:“我再次被驅逐出魯國,在宋國大樹下講學而大樹被砍伐,絕跡于衛國,在商、周之地窮困潦倒,在陳蔡之間被圍困。我遭遇如此多的憂患,親朋越發疏遠,弟子故交更加離散,這是為什么呢?”孔子當大司寇后,第二次被驅逐出魯國,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的游歷生涯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回答道:“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假國人逃亡的事情嗎?”假國是一個國家名字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又說道:“林回是假國逃亡的百姓,他拋棄了價值千金的玉璧,卻背負著自己的嬰兒逃跑?!绷只卮巳吮囟ㄊ谴葠壑?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又說道:“有人就問道:‘難道你是為了錢財嗎?嬰兒所值的錢太少了。難道你是怕被拖累嗎?玉璧不會有多少拖累而價值千金,嬰兒的拖累就多得多了。你為何拋棄價值千金的玉璧,而唯獨背負著嬰兒逃跑呢?這是為何呢?’”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又說道:“林回聽了就回答道:‘我與玉璧只是以利益相互連接,而我與嬰兒是以天性相連?!闭^父子連心。有親近關系的人,會有心靈感應現象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又說道:“如果是以利益相互連接的,當迫近窮困、災禍、憂患和傷害的時候,就會相互拋棄了?!比绻岳娼挥?,就不長久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又說道:“如果以天性連接,雖然迫近窮困、災禍、憂患和傷害,也會相互收容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又說道:“所以,相互收容和相互拋棄相差是很遠的。君子之交是天性之交如同清水那么淡,但是遇見危難卻不會被拋棄;小人之交為利益之交,雖然甜美如甜酒,但是遇見危難卻會被拋棄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又說道:“君子之交雖然清淡,卻很親密;小人之交雖然甘甜,卻很絕情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又說道:“所以說,無緣無故地結合,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。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,也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恨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聽了就說道:“我恭敬地聽聞你的教誨!”孔子特別的謙卑??鬃泳徛缘茫ㄏ柩穑┑貧w來??鬃油V箤W業了,正所謂絕學無憂。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學得越多,知見越多,而離道越遠,所以孔子絕學。張載講,繼往圣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五百年前的明代是圣賢輩出的年代,當時出現了王陽明、陳白沙、湛若水和張景岳等圣賢,如今五百年后也是如此??鬃泳钘墪?,不再受限于書本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弟子們雖然不需要再作揖于面前,但是弟子們對孔子的敬愛更加深厚了??鬃雍偷茏觽円蕴煨韵嗷ミB接,而不是以利益相互連接。


                  有一天,子桑雽又說道:“舜將要死去的時候,教導大禹道:‘你應當要警惕??!形體的結合莫如相信緣分,感情的結合莫如天真直率。如果能夠順應自然,而相信緣分,就不會背離。如果天真直率,就不會勞累。對待感情,如果不天真直率,刻意為之,刻意討好,如此就疲勞了,不會長久?!碑斎凰唇虒Т笥聿皇钦勀信星?,而是與臣子百姓相處之道,治國安邦之道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子桑雽又說道:“不背離和不疲勞,如此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,不會覺得疲憊。如此就不會刻意求繁文縟節來對待形體,不會以利益對待形體。如果不求繁文縟節于形體,就不會對外人、外物有所期求了?!辈回熐笥谌?,則不被人所責??鬃与m然親朋疏遠,可是不要責求于人。親朋如果以利益結合,遇見危難就會背離。如果以天性結合,遇見危難就不會分離??鬃优c子路、顏回這些弟子們以天性結合,所以遇見危難,沒有背離。


                  9.生不逢時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莊子衣大布而補之,正緳系履而過魏王。魏王曰:“何先生之憊邪?”莊子曰:“貧也,非憊也。士有道德不能行,憊也;衣弊履穿,貧也,非憊也;此所謂非遭時也。王獨不見夫騰猿乎?其得柟梓豫章也,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,雖羿、蓬蒙不能眄睨也。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,危行側視,振動悼慄;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,處勢不便,未足以逞其能也。今處昏上亂相之間,而欲無憊,奚可得邪?此比干之見剖心,征也夫!”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莊子身穿縫補過的粗布衣服,腳穿用麻繩捆扎的破鞋走過魏王的身邊。正緳,麻束。系履,捆扎破鞋。莊子的形象似乎活靈活現在我們面前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魏王問道:“為何先生如此困乏呢?”莊子并非沒有機會出去做官,而是不愿意出仕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回答道:“我只是貧困罷了,并非困乏的。士人假如有道德卻不能真正去實行,這是真正的困乏。衣服穿破了,鞋子有洞,這只是貧困罷了,不是困乏。這只是生不逢時罷了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魏王難道沒有見過跳躍的猿猴嗎?它們生活在柟、梓、豫和章等高大喬木的樹林里。在深山密林當中攀援如藤蔓似的樹枝,自由自在翻騰跳躍,在里面稱王稱長,稱孤道寡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即使是后羿、蓬蒙(后羿弟子)這樣的神射手,猿猴都不會斜眼(眄睨)看一下?!卑盐和醣扔鞒稍澈锪?,莊子自己倒是成了神射手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等到猿猴跑到柘、棘、枳和枸等有刺的灌木叢中的時候,小心地行動,還側著眼睛觀察,戰戰兢兢的樣子,內心戰力恐懼發抖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猿猴的筋骨并非被繩子捆綁而不靈活,只是所處的形勢不便利罷了。未能足以施展其本有的良知良能罷了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當今處在君昏臣亂的亂世之中,如果想不困乏,如何能夠得到呢?比干因為勸諫而被剖心,這不就已經證明了嘛!”


                  10.陳蔡之間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孔子窮于陳蔡之間,七日不火食,左據槁木,右擊槁枝,而歌猋氏之風,有其具而無其數,有其聲而無宮角,木聲與人聲,犁然有當于人之心。


                  顏回端拱還目而窺之。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,愛己而造哀也,曰:“回,無受天損易,無受人益難。無始而非卒也,人與天一也。夫今之歌者其誰乎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孔子被窮困于陳國和蔡國之間,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做飯吃。左手依靠著枯樹,右手敲擊著枯樹枝。估計已經餓得有氣無力了,七天七夜斷糧,可想而知處境有多兇險了??鬃幼炖镆鞒褶r氏(猋氏)的歌曲。由此可知,孔子對神農氏圣王的時代多么地向往。


                  雖然有打擊的樂器(枯樹枝),可是卻沒有什么節奏感可言了;雖然能夠聽到歌聲,但是有氣無力的樣子,已經沒有音律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敲打枯木的聲音,人歌唱的歌聲,聽得清楚分明,很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歌者的心情。


                  顏回端正拱手而立,由于對孔子特別敬重,頭不敢隨便亂轉動,只是眼睛在那里打轉而偷偷看一下師父。顏回的形象描繪得很生動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擔心自己的愛徒顏回由于尊崇他而把他夸得特別偉大;由于敬愛老師而過于悲哀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說道:“顏回啊,不受上天的損害容易,只要積德從善就可以了;可是如果不受人的利益這就難了?!笨鬃又苡瘟袊?,雖然被人聘以重金,如果不能推行先王之道,他也不會接受的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又說道:“生死有命,無始無終,天人是一體的。天地萬物本來同為一體。在你面前歌唱的這個人,又是誰呢?”遇見此危難,面對生死考驗,孔子安慰顏回并趁機明無我之理。禪宗有個著名公案,經常讓弟子們猜我生之前的真實面目,到底我是誰?


                  11.無受天損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回曰:“敢問無受天損易?!敝倌嵩唬骸梆嚳屎?,窮桎不行,天地之行也,運物之泄也,言與之偕逝之謂也。為人臣者,不敢去之。執臣之道猶若是,而況乎所以待天乎!”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顏回問道:“敢問先生,不受上天的損害容易,這是什么意思呢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回答道:“人遇見饑渴寒暑,窮困桎梏而不能通達,這是天地運行,萬物消長的必然結果。人只能順著大勢一起變化罷了?!碧烊耸呛弦坏?,天有不通的時候,人也有不通的時候。如果天道不通,人道也是不通的,順勢而為罷了,就不會被天道所損害。如果生不逢時,就及時隱退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回答道:“可是身為人臣就不同了,做人難啊,不敢輕易舍去。為臣之道尚且如此,而更何況是對待天道呢!”對待天道就要忠于天道,不敢須臾背離天道。后面會講到燕子由于鳥巢在人間,不得不飛入人間;臣子也是如此,百姓在人間,不得不入世。如果天道令我暫時窮困,就安然處之,等待天時。


                  12.無受人益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“何謂無受人益難?”仲尼曰:“始用四達,爵祿并至而不窮,物之所利,乃非己也,吾命其在外者也。君子不為盜,賢人不為竊。吾若取之,何哉!故曰,鳥莫知于鷾鴯,目之所不宜處,不給視,雖落其實,棄之而走。其畏人也,而襲諸人間,社稷存焉爾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顏回又問道:“什么是不接受別人的利益難呢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回答道:“初被任用的時候,辦什么事都特別順利,爵位和俸祿一起到了,簡直應接不暇。外來的利益,并非本來就是自己的,這些都是身外之物罷了。只是由于此時是我的命中有的罷了,外來的緣分和機遇加給我的?!比说囊惠呑诱f長也長,說短也短。有時通達的時候,什么都順風順水,有時困厄的時候,什么都不通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又說道:“君子不會為盜賊,賢人不會為竊賊之事。如果我拿了爵位和俸祿,不能推行先王之道,又和盜賊有什么區別呢?”這也就是孔子為什么不輕易接受別人利益的緣故,也是今天處于困境的根本原因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又說道:“所以說,鳥當中最有智慧的莫如燕子(鷾鴯)了,看見不適宜棲息的地方,不會再回頭看第二眼。雖然掉落食物了,也不管不顧飛走了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又說道:“燕子很害怕人,而卻飛入人居住的地方,由于鳥巢在屋子里,不得不飛入。由于幼兒在鳥巢里,不得不去喂養。懷道的人也害怕人,害怕世間的兇險,然而不得不飛入尋常百姓家,不得不進入社稷之中。這是由于無數的百姓如同嗷嗷待哺的鳥兒,等待圣人挽救?!笔ト丝梢藻羞b游于世外,然而不得不入世。人人都有這個形體,如同燕子的鳥巢。人的形體是心靈的家園,不得不飛入世間罷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13.無始無終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“何謂無始而非卒?”仲尼曰:“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,焉知其所終?焉知其所始?正而待之而已耳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顏回又問道:“什么是無始無終呢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回答道:“萬物變化自然更迭罷了,根本不知道下一個會變成什么?!倍U,就是繼。禪讓,堯帝禪讓帝位給舜帝。一物化為塵土,又不知下一個繼續的是什么。人身為一國,心為君主,五官對應百官。一國之君主禪讓,人身如同禪讓,回歸于塵土,下一個不知變成什么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又說道:“哪里知道什么是終點,什么是起點呢?終點中有起點,起點中有終點。我只能守正,符合于天道,等待天時罷了?!碧斓烙袝r閉塞,有時通達,人道也是如此。


                  14.天與人一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“何謂人與天一邪?”仲尼曰:“有人,天也;有天,亦天也。人之不能有天,性也,圣人晏然體逝而終矣!”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顏回又問道:“什么是天人合一呢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孔子回答道:“人為萬物之靈,之所以有人,這是天道所生。天覆地載,之所以有天,這也是天道所生。人之所以不能天真無邪,不能恢復本有的天性,不能恢復自性本心,不能恢復良知良能,這都是由于自性本心被物欲所遮蔽罷了。只有圣人能夠安然(晏然)地體證天人合一,隨順天道的變化而變化!”天道通達,就隨著天道通達;天道閉塞,也就隨著天道閉塞,等待天時,不會怨天尤人。當然并不是不去作為,還是順著天道而有所為,有所不為。


                  15.二類相召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莊周游于雕陵之樊,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,翼廣七尺,目大運寸,感周之顙而集于栗林。莊周曰:“此何鳥哉,翼殷不逝,目大不睹?”蹇裳躩步,執彈而留之。睹一蟬,方得美蔭而忘其身,螳螂執翳而搏之,見得而忘其形;異鵲從而利之,見利而忘其真。莊周怵然曰:“噫!物固相累,二類相召也!”捐彈而反走,虞人逐而誶之。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莊子在雕陵的園圃(樊)栗樹林里游玩,看到一只從南方飛來奇異的鵲鳥。這只鳥非常的大,翅膀展開足足有七尺那么寬廣,眼睛瞪大起來有一寸那么大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剛好從莊子我的額頭(顙)前面飛過,而飛入栗樹林之中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說道:“這到底是什么鳥呢?翅膀如此廣大,卻不知道飛得遠一些;眼睛如此大,卻好像看不見東西一樣?還差點撞上我了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提起衣裳(蹇裳,古人穿寬大而長的衣服,在樹林里行走,提起衣裳方便點)并快步(躩步)跟上去,拿著彈弓伺機打這個鳥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這時看到一只蟬,因為得到濃密樹蔭遮蔽而忘記自身的安危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一只螳螂剛好憑著樹葉的遮蔽(翳),而伺機捕殺蟬。螳螂因為太專注于捕蟬,而忘記了自己形體的安危。


                  那只鳥見到螳螂可以食用,以之為利,見利益而忘其自然本性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驚恐警惕的樣子(怵然),說道:“??!天下的萬物固然是如此相互牽累的,兩個物類之間是相互感召的?!毕s感召螳螂;螳螂感召鵲鳥;鵲鳥感召莊子;莊子又感召什么呢?莊子馬上驚恐起來,不知自己會感召什么,所以馬上警覺起來了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馬上把彈弓丟掉而回頭快步跑去,看守栗樹林的人(虞人)追逐而責罵他。這只大鳥本來可以飛得很高,卻跑到危險的樹林里,都是由于利益所導致的??!也許此篇文章為山林,所以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放在此處。


                  16.入鄉隨俗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莊周反入,三月不庭,藺且從而問之:“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?”莊周曰:“吾守形而忘身,觀于濁水而迷于清淵。且吾聞諸夫子曰:‘入其俗,從其令’。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,異鵲感吾顙,游于栗林而忘真,栗林虞人以吾為戮,吾所以不庭也?!?/span>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莊子從栗樹林返回家中,三個月都不出門庭。莊子的弟子藺且問道:“先生為何近日都不見走出庭院呢?”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回答道:“我只知道守看外物的形體,只知道看鳥鵲而忘記自身的安危。只知道守著這個有形的形體,而忘卻自身的真身真性。只知道觀看濁水而迷失了清淵,忘卻了清水?!敝恢揽礉崾赖囊磺?,而忘卻了自己的真如本性。入世很容易就迷入里面的,所以莊子不出門庭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且我曾經聽聞老子說過:‘入鄉隨俗,到了一個地方,就要服從當地的法令,隨從當地的習俗’?!比绻胧谰蜕聿挥杉毫?,必然會入鄉隨俗,如果不能隨俗是危險,隨俗同流合污更加危險。


                  莊子又說道:“現在我游玩于雕陵的栗樹林,卻忘記自身安危。鳥鵲從我額頭飛過,鳥鵲感召到我了。游玩于栗樹林而忘卻本真,栗樹林看守人責罵侮辱我,所以我就不出門去了?!鼻f子這里講世途的兇險,世人在看重追逐物利的時候,必然會忘卻自己處境的危險。難道呆在家里就沒有危險了嗎?前面莊子講過,要呆在道德之鄉才能免于憂患。我們是否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呢?


                  17.美者自美

                  【原文】陽子之宋,宿于逆旅。逆旅人有妾二人,其一人美,其一人惡,惡者貴而美者賤。陽子問其故,逆旅小子對曰:“其美者自美,吾不知其美也;其惡者自惡,吾不知其惡也?!标栕釉唬骸暗茏佑浿?!行賢而去自賢之行,安往而不愛哉!”


                  【解釋】陽子去宋國,夜宿于旅舍(逆旅)。旅舍主人(逆旅人)有兩個小妾,其中有一個美麗,而另外一個丑陋。


                  可是特別奇怪,丑陋的那個小妾反倒受到店主人的寵愛,而美麗的那個小妾卻被店主人輕視。


                  陽子問店主人到底是什么緣故。店主人回答道:“那個貌美的小妾自己以為自己很美,可是我卻不知道她美在哪里;那個貌丑的小妾自己以為自己很丑,可是我卻不知道她丑在哪里?!鼻f子在這里奉勸那些自以為追求美麗的女子,不是去刻意美容把容貌搞漂亮就可以了,更重要的要把德性修養好。


                  陽子聽了就對弟子說道:“弟子們請記??!修行賢德而要去掉自己以為的賢德,而要以別人認為自己賢德才可以。如此不管去到哪里,都會得到別人的愛戴!”

                  (聲明: 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,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。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網友自主投稿和發布、編輯整理上傳,對此類作品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,不為其版權負責。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,請與我們取得聯系,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。 )
                  分享





                  无码网站|99热99这里只有高清国产|国产精品无码亚洲|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姦